67、三个短剧
范立洋
回 电

独幕话剧《回音》剧照
人物
俞文农: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船长
乔斯: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大副
爱丽娅: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女报务员
1940年的深秋,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汽笛长鸣,劈波斩浪航行在茫茫大西洋上。
船长俞文农在驾驶楼里用望远镜观察海况,大副乔斯陪伴在侧。
俞文农:航速、坐标?
乔斯:报告船长先生,航速28节,坐标北纬15度16分。西经39度55分。
俞文农:航海资料?
乔斯(双手递送):船长先生,这是今天的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
俞文农(边翻阅资料,边下达航令):注意观察,保持航速!
乔斯:是(转头传达),注意观察,保持航速!
爱丽娅(快步疾走):报告船长先生,您的电报!
(俞文农凝注报文良久,默不作声。)
乔斯(小心翼翼地):船长先生,发生了什么事、让您为难了?
俞文农(把电报递给乔斯):家里出了事……你看吧!
乔斯(双手接电报,朗读)“……时值国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尔等航海经年,深谙技巧,可否回国从教、为母校分忧?”发报人是陈嘉庚,(高声)陈嘉庚?是那个闻名世界的南洋华侨领袖吗?
俞文农:是啊,陈嘉庚先生不仅是华侨领袖,还是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校主,我当年就是在他旗下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读书、出国留学,然后才有机会站上这个驾驶台的……
乔斯:船长先生,您的合同期未满,船东会的违约条款那么严苛,您不会辞职回国吧?
俞文农:国家危难之中,国民理应担当。校主对学生有恩,学子当涌泉相报——于公于私,我都应该回国。
乔斯:您如果选择辞职,丢了船长的职位、每月1800美金的薪酬和高额的航海保险金不说,就是那笔巨额的违约金就够您受的……
俞文农:为了国家,顾不得那么多了。
乔斯:船长先生,您还是留下吧,“尼尔斯莫拉”号需要您,英国需要您——当今世界,万吨远洋轮船长人才奇缺,只要您肯留下,船东会肯定会给您加薪的……再说了,德国潜艇实行海洋航线封锁,从英国到中国的客船一票难求哪……
俞文农:谢谢你的美意——我的去留不是金钱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回国船票难买,可以想办法去买“黄牛票”,只要舍得金条,找点门路,总会有办法的——爱丽娅,请你记录,给陈嘉庚先生回电:禀告校主,来电收到,悉知雅意。国家有难,吾等责无旁贷。待船舶靠岸,乞容时日交割,旋即回国效力,俞文农。
爱丽娅(记录,大声复诵)禀告校主,来电收到,悉知雅意。国家有难,吾等责无旁贷。待船舶靠岸,乞容时日交割,旋即回国效力,俞文农——船长先生,如果没有差错,请您签发。
俞文农(接过文件夹,签字):爱丽娅小姐,请你马上拍发。
爱丽娅(接过文件夹、紧贴胸口):船长先生,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精神。请接受我们的崇高敬意!(和大副一起敬礼)
俞文农:我们暂时分开了,在东西方不同战线上,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打败法西斯而战!
俞文农、乔斯、爱丽娅(三人手拉手,面对观众):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打败法西斯而战!
(落幕)
回 信

回信剧照
人物
陈村牧:集美学校校董。
范成钢:大田集美职校办公室主办干事。
地点:大田集美职校办公室
1944年仲春。
范成钢:陈校董,您的信,同安县寄来的。
陈村牧:同安县?哦,(启封)是求学的,你看看(递给范成钢)。
范成钢(边看边念): “尊敬的陈村牧校董,大名久仰!我是同安县立初中应届初中学生,再过几个月就毕业了,我向往嘉庚先生的集美职业学校许久。有心报考,但又顾虑重重:一是因为本人家境贫寒之极,不知贵校学费多少,家中能否承受?二是因为我自幼得小儿麻痹症,左右脚长短相差6公分,行走不便,报考贵校不知可有希望?”——是个姓叶的少年写的。残疾,贫寒?确实难办哪……”
陈村牧(沉思良久,来回踱步,自言自语):是难办!可一个穷孩子,又是残疾——干不了体力活,如果不读书,他还能做什么呢?(走回办公桌边,坐定,从抽屉里取出2张信笺,研墨。)
范成钢:陈校董,信我看不一定回吧?收到回信,孩子会伤心的……
陈村牧(默默无语,缓缓研墨,挥毫回信,收笔,转递):小范老师,这样回复,你看合适不?
范成钢(接过信笺,朗读):“小叶同学:来信收到,得知你的愿望。晚生求学,志气可嘉。你家境贫寒,不要担忧——‘有教无类’是孔子先圣的遗训,也是嘉庚校主的办学宗旨。集美职业学校除了商科专业,其余各校均免收学费和生活费,还提供被褥和校服等生活用品;你腿脚残疾,可扬长避短,除航海专业外,其余各校均可报考。一旦考上,请携带本函前来注册,入学之时校方将予关照——望你努力备考,预祝顺利,如愿成为集美学子……”陈校董,你薄薄两张纸,区区百余字,话语亲切,字字是情!
陈村牧:穷人的孩子读书不容易,穷人的残疾孩子读书更不容易……这个孩子有志气,有主见,我看会考上。我是大田、安溪、南安几个校区都要跑,有时顾不过来——这事交代给你了:他来的时候,学习、生活都要特别关注,将来就业也要格外关照——要让他不仅能自食其力,还可以报效国家。
范成钢:校董,我记住了,一定会帮助这个残疾孩子健康成才的……
旁白:当年秋季,这位残疾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集美高农,带着陈校董的信函,跛着脚、挑着行李从同安步行了八天,到玉田走进了心仪已久的集美职校。后来,又因品学兼优,被校长庄纾举荐,参加了台湾的战后接收和复兴建设,并于1948年考入台湾农学院,学成后留校成为科研人员。此后数十年间每逢集美校友相聚,他常出示珍藏的校董回信,感慨不已:一笺信函,一生情缘。母校师长善待学子,不是爹娘胜似爹娘!
回 音

《千里走单骑》剧照
人物
陈维风:青年教师。
陈芳玲:陈维风女儿,5岁。
陈村牧:集美学校校董。
叶维奏:大田集美职校校长。
众学生:甲、乙、丙、丁(女)。
地点:大田县玉田集美职校操场。
1940年8月30日。
陈维风(肩挑箩筐,一头坐着幼女,一头放着行李,晃晃悠悠,蹒跚而上):
走济阳,爬屏山,
经石牌,过福塘。
前方有个大村庄,
不知此处是何方?
闺女,来,爸爸帮你擦把汗!
(放下担子,给女儿擦汗。)
陈方玲:哎呦……
陈维风:啊——闺女晒爆了皮肤,起了水泡……这里还破了皮……爸爸不小心、不小心……
(朝向远方呼喊)喂,老乡,这里是什么地方?
(远处应答)这里是玉田乡——
陈维风:集美职业学校就在这里吧?
(远处应答)就在前面,往山脚下走——
陈维风:多谢了——闺女,咱们快到家了,走!
(集美操场边,几个学生抱着篮球准备上场)
学生甲:看,又来了难民——大人鞋子开裂,小孩晒得黝黑……
学生乙:大哥,你们从哪里来?
学生丙(递水,惊讶地):广东?你们路上走了几天?
陈维风:22天。
(叶维奏和陈村牧从远处走来)
学生甲(迎上前):报告校董、校长,来了一对逃难的父女,从广东来的,路上走了22天!
叶维奏:广东,22天?陈校董,咱们去看看!
学生甲:是啊,广东,22天。父亲蓬头垢面,小孩疲惫不堪,太可怜了——能不能让食堂开个膳?
叶维奏:开膳好说——我们先了解一下情况吧……
陈维风(坐在行李上,见到陈村牧,赶忙起立):陈校董!
陈村牧(向叶维奏、陈维风相互介绍):这就是嘉庚先生信中提到的陈维风;这是集美职校校长叶维奏……
(叶维奏、陈维风握手)叶维奏:现在公路不通,你们千里迢迢,一路餐风宿露、跋山涉水,辛苦辛苦!
陈维风(从怀中掏信):这是校主给我的信。
叶维奏(展开信笺,朗读):“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尔等留洋学成,可否回校效力……”好啊好啊,校主的去信,有了这么快的回音——你们一来,对母校是雪中送炭哪!
陈维风:回报母校,报效民族,乃集美学子之天职!
陈村牧:维风,不是说家属一起来吗?夫人呢?
陈维风:内眷染病,已近两个月卧床不起。这边马上就要上课了,耽误不起——我雇了个保姆,留下一些钱,让她先在广东养病。待有了起色,我才回头派人去接她——这是我的闺女陈芳玲。来,闺女,快叫陈伯伯、叶伯伯!
陈芳玲:陈伯伯好,叶伯伯好!
陈村牧:好好好!来来来,同学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挑担子的青年不是难民,他是你们的学长——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2组全科第一名优秀毕业生陈维风,他留洋学成之后,在广东有一份待遇优厚的稳定工作。他接校主陈嘉庚的信,得知我们这里专业教师奇缺,过来救急的——明天,他就给你们上课了!
众学生(鞠躬)陈老师好!陈老师辛苦了!
女生丁(从箩筐里抱起幼女):来,姐姐抱,小妹妹受苦了!
学生甲:校董,我去食堂通知为他们开膳!
学生乙(挑起担子):校长,我们到庶务科为他们安顿住宿,走!
学生丁:我们来了新老师!
众学生:新老师来了——
(众人下,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