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52、集美学校建筑部(外一篇)

陈新杰

上世纪50年代的集美学校建筑部是陈嘉庚亲手组建并直接领导的机构,它成就了嘉庚建筑的辉煌。

陈嘉庚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后,回故乡定居。在故乡他仍如1919年回国扩建集美学校和创办厦门大学一样,“唯办理财务及管理建筑事宜”,两校的学校工作仍照旧运作,除协助解决办学经费困难、招生困难及视导校纪校风校园环境外,他不多予干预。他先后重新成立厦门大学建筑部和集美学校建筑部,把筹集到的钱全部投入到这两个部门,并亲自管控,指定族亲陈天送为经理。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给集美学村带来莫大的灾难,陈嘉庚回乡定居后,体恤族亲的“赤贫如洗”“凄苦”。因此人们生活困难的救济、扶持生产的贷款(无息、无期限)、医疗费的减免、子弟的助学、社区环境文明建设开支、龙舟竞技赛南乐社芗剧团武术篮球诸文体活动费用的所有公益开支校主都包下来,从集美学校建筑部的资金拨付,事务都到建筑部找陈天送办理。1955年管理上述公益费用的集美社公业基金管理理事会成立后,公益开支仍由陈天送经理,建筑部也成了公业基金理事会的办事处。

集美学校建筑部的任务是修复被战争毁损的校舍、民居,大规模扩建集美学村。此外,还接受海外华侨的委托在故里的楼房建筑,当年灌口中学、杏苑小学、乐安小学及集美社的再成楼、建业楼、泰和楼等侨楼都是由集美学校建筑部建成。

在集美社区集美学校建筑部除修复破损的民居外还建筑了22幢民房,使集美人家家居有其所。与此同时也进行村改居城镇化建设。当时将社区所有农户的粪坑都填平改建成公共厕所;为社区的水井进行改造,在井旁建设洗澡房和洗衣池,还开辟铺设了公园甬道式条石嵌红砖的学村道路网。

在新学村的建设上,集美学校建筑部建设了鳞次栉比的南侨楼群、庄重典雅的道南楼、时为福建省第一高楼的南薰楼等国家重点保护的嘉庚建筑;建设了龙舟池、鳌园等沿海风景线。学校建筑部,为陈嘉庚经管了1000多万的建筑投资,建设了16万平方米的楼房校舍,这些校舍相当于1950年前集美学校校舍总面积的3倍。新建设的集美中学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为世界上最美的中学;2016年10月国家公布了98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集美学村位居其中的第18位。

1961年陈嘉庚逝世,集美学校建筑部完成了历史使命,精简为“修建处”,隶属集美学校委员会。修建处除将陈嘉庚生前未建成的校舍建成外,主要承担集美学村的维修任务。改革开放后,修建处整改为集美学校委员会基建科。

 

陈嘉庚与杏林的渊源

集美社是陈氏家族的聚居地,杏林村聚居的是周氏家族。旧时,陈周两氏,隔海相望,少有往来。上世纪初,陈嘉庚一心为社会好,而与杏林有了不解的渊源。

筑堤提升“杏林”名气

阅读集美区杏林街道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杏林村只是集美西海湾西岸的一个始于明代的小渔村。与杏林村相邻的高浦村,虽也是渔村,但始于唐代,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史上厦门地区第一城,曾名盛东南沿海。以历史文化而言,高浦的名气远超杏林。可为什么集美的西海湾、曾有过的行政区、现今的街道都以“杏林”为名,而不以“高浦”称谓呢?这是因为有陈嘉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嘉庚向中央提议修建福建铁路,中央批准后,原计划铁路的走向是由漳州角美至后溪,绕杏林湾北、东岸到集美再进厦门岛。陈嘉庚认为铁路绕一大圈,要浪费大量的农田,火车运行也要多费时间和燃料。他因此提议,从水面距离集美最短的杏林村修筑至集美的海堤,让火车经杏林村到集美。陈嘉庚的修改方案最终得到中央批准。海堤动工建设,指挥部就设在杏林村,“杏林”名声从此鹊起,成为集美西海湾及其西岸最响亮的名字,由此也成了集美西海湾及海湾西岸的地域名。

改名成就合作典范

杏林人氏周子敬被誉为海外华界合作典范。他能成为合作典范与陈嘉庚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陈嘉庚为他改了名,教导了他。

周子敬原名周朱敬。他南渡新加坡后在陈嘉庚的谦益饼干厂当徒工。他忠实勤奋,被陈嘉庚所看中,不久被提拔为督工,之后又升为助理工头。周子敬为人忠直,但性情较急躁。当上管理人员后对工作高度负责,一见有不妥之处,便当即要求改正,与下属时有冲突发生。陈嘉庚知道后,闲谈中,对周子敬说,你做事性急、易上火,是不是把你那带“火”的“朱”字改一改,消去“火”,让周围的人,让子孙后代都能尊敬你;“朱”与“子”厦门语谐音,就叫“周子敬”。周子敬当即拍手叫好。从此周子敬以陈嘉庚的教诲为鞭策,用陈嘉庚给的名字时时提醒自己遇事忍耐不上火,性情慢慢改变。他温和待人处事,工作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出色。陈嘉庚看到周子敬的进步,非常欣慰,把他晋升为业务经营管理人员,使他学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本领。

陈嘉庚的企业收盘后,周子敬与弟周子汉一起创业,自办康元饼干厂。凭借在陈嘉庚那里学到的好经验,康元饼干厂不断发展壮大。除食品企业外,周家兄弟还涉足金融、建筑等行业,在东南亚各地有分支机构50多个。周家实业不断壮大,在经营上时有意见分歧,然而兄弟俩总是和气协商,共同探讨,取得一致。兄弟就这样在事业上团结拼搏共同奋斗60余载,堪称海外华界合作典范。

办学不改兴国初心

陈嘉庚说,为社会好是他倾资兴学的初心。他一生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有118所,在杏林街道辖区就有4所。

现今的高浦小学原为鹤浦学堂,民国时期易名为鹤浦学校。为支持学堂改为学校办新学,陈嘉庚资助了500银元。1926年,为了女童能入学,陈嘉庚支持创办了明德女学(于陈嘉庚实业收盘后停办)。1921年在同为陈氏家族聚居的西陈(亭)社,陈嘉庚创办了西亭学校。1950年代,杏林的周家华侨要建杏苑小学新校舍,陈嘉庚亲自安排集美学校建筑部给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