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遥远的期盼通往回家的路
林思敏
小时候,过年是一簇簇花炮,噼里啪啦地炸亮整个假期;上学后,过年是一堆堆的寒假作业,以及做不完的课外辅导;离家后,过年才是过年,陪父母过大年。
或许每个人都曾收到过这样的短信:“你什么时候回家,你爸想你了”、“有空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兔崽子,是不是把爸妈忘了”……又或许你也曾见过年迈的外婆在手机屏幕前对远嫁的女儿一遍遍的重复,“过年了,你怎么还不回来,你怎么还不回来……”儿女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长出来了,就永远也无法割舍。家里,我们的房间、甚至放在床头的书,爸妈都不乱动,说是感觉那样像是孩子还在家里似的。这两位老人,在我们不在家的日子里,习惯于把我们一次次地想起,把思念一遍一遍地温习。父母的爱,穿过幽深的岁月,没有尽头,不求回报。
“回家过节” 如今已成为一种亲情的呼唤。老人们认为,只有和子女们聚在一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在他们看来,子女买多少礼品不重要,子女的体贴才是最好的安慰。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没赚多少钱、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而不敢回家过年,在父母的心中,孩子能健康、快乐、过得好,就已经足够了,回到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讲就是一种温暖。亲情重在“情”字,承载着的是一种感情,它就像一缕阳光,无声息地让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到温暖。
在中国,春节仍然是父母心中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节日。过年了,就回家和父母话家常,谈工作,说生活,看看满头华发的父亲,看看满脸鱼尾纹的母亲,把自己一年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对生活、社会的感悟说与父母分享。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泡着茶、嗑着瓜子看春晚,其乐融融。或许,春晚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节目如何精彩,只是因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段时光才格外珍贵。看看他们满头的白发之下、密布的皱纹之间,充满期待与爱意的目光,那便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曾有人出了这么一道亲情题: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和朋友聚会、应酬、睡觉等的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是一个月的时间。在外拼搏的我们,一年忙到头,忙于工作,忙于交往,过年的时候,工作暂停了,交往也节制一点吧,无论外面多么热闹,请给自己和家人留一点独处的时间,放下手机,关掉电脑,一起享受丰盛的美食,重温下渐行渐远的年俗,还亲情一个专注,把对着屏幕的时间换成与父母对视、交流的时间。请时刻铭记,亲情题,我们一生只能做一次,没有补考。
带着亲情,带着儿时的回忆,我们回家过节,平常的日子,我们把对老家的记忆和对父母的关心,化作问候和惦记,打个电话给家里告诉他们,我们过节回家。如今,春节已过,辞旧迎新,新的征程已拉开序幕,我带上家的祝福和牵挂,跋涉前去,但无论走多远,也不会忘记那条通往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