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55、寻梅记

吴梅影

正月初三午后,提议去聚龙小镇附近的惠安县陈伯达故居看看,儿子欣然点头,驾车一同前往。

雨后初晴,梅岭村安静蓝天下,闽南老厝没什么游人,只有几个村民,坐在屋前石凳上喝茶谈天。车道旁一排青青绿树,告知春天已到来。

故居为汉式古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护厝,抬梁穿斗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红砖砌墙,白花岗岩墙裙。故居门额、门柱均没雕刻“匾号”与对联,厅堂、房居的部分木雕也极其简陋,可见陈家子孙身体力行乃祖陈金城“以国事为重、家事为简”理念。

故居门对林木苍郁、奇石危耸之秀峰岩,岩上有摩崖题刻十六处。其中“丹梯独步”,传为宋代朱熹所书,书法甚有气势。另一珍贵石刻“观文化成,道光丁未林则徐”为林则徐1847年途经梅岭村时题写。书为楷书,语出《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明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屋子里,一名六十左右的婆婆(其自我介绍为陈伯达亲侄女)热心招呼,带我们去看他幼时的卧室兼书房。小小的十来平方米的房间,供桌上,有他的影雕遗像、鲜花、几个柑橘与苹果。旁边地上放置一排镜框,是他多年的作品名录,好长的满满五六大板。墙上,有他在昔日峥嵘岁月里,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桌下的水缸里,他的骨灰依然还没下葬。

不免令人起沧桑之叹。人,在时间面前,太卑微太渺小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唯一没什么大变化的,就是他屋前的一块巨石以及石埕两边残存着的,当年其曾祖陈金城中举之后、竖立三对旗杆的石夹板吧?岁月磨平了的,是它们的棱角,模糊了它们的眉眼,石与石板却倔强站立。

他所书“英勇惠安妇女万岁”贴于外墙,时代的特色依稀仿佛,而字体中那点画间朴茂浑厚的魏碑底子,告诉来看故居的人们,这是一个曾经书香悠然的世家。

他的侄女相当失落,对我轻声说道:“现在谁还记得他呢?”

我说:“一个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历史会给他公正的评价的。”哦,对了,他是当年集美师范的学生。

梅岭村,山村状若梅花,因而得名。据传,理学家朱熹宋时来闽讲学,取道闽粤沿海古驿道,行至该村,在大岭忽闻山风送来阵阵梅花清香,当即下轿远眺,赞曰:“五梅峰下将有奇人。”

故居不远处,使君子花金黄灿烂,一株老梅散发幽香。梅树旁,有一间小寺,音箱中正唱响“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吽……多么宁静美好的瞬间,夕阳金黄,梅花暗香,大殿空无一人。

从来没有拜过佛的我,走入大殿,双膝不由自主跪下:为眼前安宁,静好,真心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