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南侨机工吴惠民弥留之际的欣慰与遗憾
·陈毅明
2016年1 月6日中午,赴海南省慰问南侨机工及机工遗孀的团队出发了。
我随同集美学校委员会和陈嘉庚纪念馆的代表陈群言、王铮铮、陈辉煌从厦门乘机到海口美兰机场,等待与从新加坡飞香港转机前来的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先生汇合。下午四点多,在海南省侨联副主席王小玉、宣传法律部副部长曹玉洲和南侨机工后裔叶军的陪同下,分别登门慰问了两位机工遗孀。接着与在海口的机工二代座谈。
、琼海市侨联主席谢是海(左2)慰问南侨机工吴惠民(右2).jpg)
2012年12月7日陈立人(右一)、琼海市侨联主席谢是海(左二)慰问南侨机工吴惠民(右二)
我们此次赴海南除看望9位机工遗孀之外,主要慰问对象是两位98岁高龄的南侨机工:文昌的张修隆,琼海的吴惠民。他们都是健康老人。吴惠民人高马大,坚持每天走路运动,能做下蹲90°的动作,耳聪目明,笑口常开,声如洪钟,光荣幸福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不幸于12月20日在家洗澡时不慎跌倒,股骨断裂,送医又受感染,引发肺、肾衰竭,迅即病危。
我担心赶不及看他。在厦门登机前电话询问他的次子吴光灿,回答:“老父亲在喘大气,可能过不了今晚。他知道你们要来看他。”
7日晨,为赶时间,我们驱车文昌,取消了看望两位机工遗孀的计划,托侨联领导将慰问金转交给她们。到抱罗镇里隆村拜候了张修隆之后,直奔琼海九曲江书斋村吴惠民家。
一路上,陈立人很平静。他在新加坡已预感到这里的老人有事,但他相信吴惠民一定会等他。这点我深信不疑。陈嘉庚在南侨机工的心目中是领袖,是旗帜,也是父亲,有非同寻常的亲近感和精神功力。陈立人20多年来,做爷爷来不及做的事,不断地关注南侨机工,几乎一场不漏地参加有关的活动,每年都走南串北进行慰问。他慈悲为怀,博爱豁达,又有陈嘉庚长孙的特定身份,走到南侨机工老人身边,一句问安,一下握手,彼此即有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感应。2012年12月6日,陈立人到文昌慰问病重的吴开进,只见他进了屋,坐在吴老床上,将红包放在吴老怀里,一边拉住吴老的双手,一边反复轻声地说:“吴老,我是陈立人,来看望您,谢谢您响应我爷爷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抗战,您受苦了。吴老,您会好起来的,吴老,我来看您,我感谢您。”突然,奇迹发生了:已经昏迷了好几天的吴开进老人睁开双眼,坐了起来,说了声谢谢,然后再躺下。过后不久,他走了。
我们到达吴惠民老家已是中午一点了。屋子挺新的,这是吴老出生的祖屋,2009年翻修过。老人以往和次子吴光灿一家住在中原镇,12月29日从医院回到老家这屋子时,坎坎坷坷坚强挺过一生的他,竟然泪流满面。他慨然长叹,偏偏在去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身体不适,“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上北京”。“没有想到,我活不到百岁,这也是最大的遗憾。”
我们一到,吴光灿给的信息是“父亲今天好多了。”我们进屋时,老人正睁大双眼朝大门方向看。显然,他在等待我们的到来。陈立人的预测又一次得到了应验。
陈立人俯下身,将大红包放在吴老手里,抚摸他的手。老人兴奋地挪动身体,想坐起来。他频频点头,回应我们的发问,表示认得陈立人和我,表示儿子、媳妇很好。我牵着他瘦骨嶙峋的手,冰凉冰凉的,但他的指头动了动,想握我的手,同时用力张嘴想说话。他的动作和眼神令我震撼和不忍。他正受着严重伤病的折磨,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愁容满面、哀号不已的悲悲切切,而是意识清楚,感情丰富,镇定悠然。我从他弥留之际的神情,看到跨越百年时空的归侨长者阅尽沧桑的了悟,感受到他弥留之际对人世的热情和生命的温度。
那天下午2点,我们离开他家。第二天晚上我接到吴光灿发来这样的微信:
“我的老父亲吴钟标(吴惠民)于2016年1月8日19点40分走完了他光荣又坎坷的人生历程,享年98岁。”
我用手机与吴光灿通话,知道吴老先生离世时没有痛苦的呻吟。他平静安祥地重新上路远游去了。
我们真的是赶上送了吴老先生最后一程。
吴惠民3岁丧父,15岁辞别慈母到新加坡投奔叔父。18岁和叔叔一起参加抗敌后援会的救国活动。他等12人在抗日游行示威队伍中站在最前列,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全坡华侨举行罢工罢市予以声援,迫使当局释放了他们。
1939年,吴惠民响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为第九批团员之一,于8月回国,被分配到重庆军政部机械修造厂第二修理工场当修理工。1940年10月被保送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17期受训。毕业后任第19期军校班长。其后相继担任第2师输送连少尉排长、第5军48师中尉副连长、49师上尉连长、降落伞第2大队第8中队上尉分队长。1945年6月,参加广西丹竹机场降落作战一役,歼敌数百人。
战后应母亲催回家,与几岁时就订婚的未婚妻完婚。育有两对儿女。妻2006年去世。
解放后曾被当“国民党”受管制,又因会说普通话、福建话、广东话而被安排担任海南建设兵团工程大队第三大队队长。文革后回原籍,没有收入,2006年以来,国家给落实政策,每月领津贴1500元,后增至每月2000元,加上地方侨务部门给的补贴,月入3千多元。
吴光灿告诉我,老父亲最后还有遗嘱:“我是陈嘉庚带回来的,没有留下什么,有一双在盟军服务时的美国军鞋,捐给陈嘉庚纪念馆做纪念。”
青年吴惠民响应陈嘉庚的号召,认定“有国才有家”,勇赴国难。
白寿吴惠民走到人生的终点站 ,犹念指路人陈嘉庚,恩重情深。
可敬可爱的吴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2016年1月15日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