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33、陈嘉庚与集美学村公业

·陈少斌

不久前,集美社村民在向西角民房第13号B座某民宅前,发现了一块被弃置多年的石刻,记载着校主陈嘉庚及其子女和各角侨亲捐款购建集美学村公业芳名,这是现有的有关史料未曾见过的。笔者深入社亲中调查了解,弄清其来龙去脉。

 

购建缘由

陈嘉庚、陈敬贤兄弟呕心沥血,独资创办的集美学校,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已规模宏大,名扬中外。然而,当时地方社会不靖:盗匪时常窜入村内抢劫,村民、教职员深受其害;村中少数居民嗜好烟赌,污染民气等,不利教育事业的发展。1923年二校主陈敬贤曾为净化环境,借用向西书房(祠堂)设立的集美学村建设委员会办事处(今大社路113号,乡亲称之为“旧学村”),早已人去村空。

陈嘉庚为对外防御盗贼,加强治安,对内整顿不良习气,提高村民素质,推动集美学校教育,虽然实业处于窘境中,仍然发动捐款购建集美学村办公场所。

决定后择址集美大社中央的大路边,二房角与向西角毗邻处,建造一座坐东北向西南的石砖结构平屋(此处不准建楼房),水泥钢筋板屋顶,共两间室,面积100余平方米。1934年12月竣工时,在两间室的中墙,安嵌了一块“集美学村公业”石刻,弘扬捐款人,乡人称之为“新学村”。

 

捐款芳名

石刻冠名(横书)集美学村公业,以下自右至左均为竖书,曰:“谨将购建本座产业乐捐芳名列左。

陈嘉庚壹仟元、

    陈文确肆佰伍拾元、

    陈庚辛贰佰伍拾元、

陈缨朝贰佰元、

陈同福壹佰元、

陈治国壹佰元、

陈有土壹佰元、

陈厥福壹佰元、

陈厥祥壹佰元、

陈爱礼壹佰元、

陈博爱壹佰元、

陈文屐壹佰元、

陈赐曲伍拾元、

陈天送伍拾元、

陈登科伍拾元、

陈八卦伍拾元、

陈文凯伍拾元、

陈文启廿伍元、

陈东来贰拾元。

中华民国廿三年十二月 日立石”。(见附图)据此统计,共有19位捐款2995元。

上述捐款人据查分属集美大社各房角的,计有:校主陈嘉庚暨其长子厥福、次子厥祥、长女爱礼、三子博爱、侄儿文屐和陈有土、赐曲、天送、八卦、文凯、文启等12位为后尾角;陈文确为青宅尾角;陈庚辛、陈同福、陈登科等3位为塘乾角;陈缨朝、陈治国2位为上厅角;陈东来为渡头角。侨亲们为支持创造集美学校教学的良好环境,响应陈嘉庚校主号召,共襄盛举,真可谓是爱国爱乡精神,值得树碑立石,永为颂扬的。

 

使用变更

集美学村公业建成后,正值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遂变更使用单位。

民国24年(即1935年),地方废除里都旧制,实行区署、保甲(联保)制,集美设立保。集美保甲体制完善,承担治理地方任务,行使权力,接替了集美学村任务。因此,集美学村公业办事处就为集美保公所办公所用,一直延伸到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

不幸,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11日,蒋机滥炸集美学村,集美学村公业被炸倒塌,成为废墟,石刻从此不见。

1950年,校主陈嘉庚回归祖国,9月定居故里,集资建设新集美学村。他清理遭受两次战争破坏的房宅,建造民房22幢,安排给无屋或少屋的村民居住。其中集美学村公业遗址建成的两民房,列为第11号民房,即今大社路104与106号。

 

石刻处置

集美学村公业石刻既已查清,它是公有的资产,不属任何私人所有的;它是校主陈嘉庚的事业之一;它饱含着侨亲们爱国爱乡深情。为此,建议由陈嘉庚纪念馆收保、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