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诚毅楼春秋
·陈新杰
诚毅楼原称“校长厝”,位于集美嘉庚路1号东门内。这座欧式别墅,楼体小,老旧,所处位置又较偏僻,往往不为人注意。然而这座小楼却曾是集美学村的心脏,校主陈嘉庚、校长叶渊都在这里造就了集美学校的辉煌。经笔者推荐,此楼最近被确定为厦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公布。

为叶渊而建
为找个好校长办好集美学校,陈嘉庚费尽心思。他说:“外人但知弟轻财尽义而已,不知其间进行之苦,第一乏善人帮忙。”集美学校开办三年四易校长,1920年5月陈嘉庚选中了叶渊,聘他为集美学校校长。他对叶渊说:“如不嫌敝社,请早示知,当代为谋一屋。”1922年陈嘉庚因南洋的实业急需他亲自处理,离开集美,想给叶渊建的“校长厝”未能落实。
1924年底,“校长厝”开始动工建设,1925年2月竣工。楼的建筑面积364平方米,两层共8间,室内使用面积243平方米,造价16000元。楼房坐西朝东,双坡顶覆盖嘉庚瓦,红砖清水墙。楼东面居中处,两方两圆四砖柱支撑外沿,构成凸出于主体的门廊。门廊下为地下室,门廊上为二楼的露台。门廊及露台,由绿色琉璃瓶上压白色条石作护栏。楼体两侧墙的中间上下层都辟小门,一层外立二柱,构成小门廊,小门廊上方是铁栏杆的小露台。
1925年6月叶渊入住“校长厝”。
校长忠于职守
1927年集美学校各部(校)改称“校”,各部主任改称“校长”;集美学校校长办公室改称校董会,集美学校校长改称“集美学校校董”,校长厝随之改称“校董厝”或“校董会”。
1934年2月校董会主席叶渊被迫离开集美,告别了住了9年的“校董厝”。
在集美的14年,叶渊将陈嘉庚的爱国精神和教育思想具体化,全面实施。他组织全校师生一次不漏地参加全国反帝运动;他严谨治学,允许学生自由信仰和研究各种主义,使集美学校成为革命摇篮,从这里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三个成员中有两个是集美学校校友。为实现校主的培养人才目的,他顶住一次又一次学潮的冲击。叶渊为集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还首创村校文明共建的自治组织集美学村委员会,使集美学校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富活力的学校”。1923年10月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研究会,1931年5月9日创办了心理研究会。
陈嘉庚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语对他选择、支持叶渊作出深刻的诠释。“校董厝”是陈嘉庚为叶渊而建,叶渊在“校董厝”处理第三次学潮及以后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事务。“校长厝”见证了陈嘉庚和叶渊的公情私谊。
校主鞠躬尽瘁
1950年9月5日陈嘉庚校主回集美定居,入住“校董厝”,住了8年。在这里,他先后会见了陈毅、邓子恢、张鼎丞、陶铸、罗荣桓、陈伯达、刘亚楼、吕正操等中央领导,与他们共商国是;经常与福建省、厦门市的领导研讨地方工作。在这里,他运筹帷幄,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向上至中央的各级领导发出许多工作函,留下了20多万字的工作文稿,促成了厦门十里长堤和福建铁路的建设。在这里,他亲自主持集美学校校董会(校委会)、集美学校建筑部及厦门大学建筑部的工作。“校长厝”里,陈嘉庚校主书写了他晚年的辉煌。
1958年,校董厝归集美航海学校管理。1970年代末航海学校将校董厝定为航校“9号楼”,师生习惯地称之为“小红楼”。1980年代该楼进行加固、维修,木楼板改为钢筋混凝土板,更名“诚毅楼”。2014年6月集美大学在门楣上方嵌上“诚毅楼”石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