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安溪首发
3月18日上午,由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共安溪县委宣传部、安溪县文联、陈嘉庚纪念馆、安溪县博物馆共同承办的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首发式暨插画展等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安溪文庙举行。安溪县长高向荣,安溪县委副书记刘林霜,黄永玉之子、香港著名画家黄黑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辉,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集美校友总会会长陈呈以及文化艺术界代表出席了仪式。

1937年8月,黄永玉入学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为初中第49组学生。时逢抗战爆发,黄永玉随学校内迁安溪,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求学时光。集美学校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深印记在黄永玉的心里。集美学校是黄永玉艺术创作生涯的起点,在这里他第一次知道了木刻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了透视关系,学会了剪影,学会了右手缝夹三支笔,把不同浓淡或不同颜色的毛笔交替使用。他深情地说集美学校的几位美术老师“最早的郭应麟先生,后来的朱成淦先生、吴廷标先生,现在的黄羲先生,如果他们是奶娘的话,奶的味道各个不一样”。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部体量巨大的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300万字,1945年开始动笔,曾长时间停顿,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重新拾笔,一年后,再度停笔。2009年《收获》杂志决定连载,那年黄永玉86岁,从此笔耕不辍直至今天。此次首发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是该书第二部的上卷,是黄永玉离开集美学校70多年后,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写就的。小说通过战争年代一个顽皮少年亲历的人和事,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集美学校和闽南山区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
应红介绍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写作和出版情况;李辉介绍了黄永玉与集美学校以及安溪的难解的情缘;黄黑蛮动情地表达了父亲对集美学校和安溪古城深深的眷念和由衷的感恩。
启动仪式后人们参观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插画展,在一幅幅生动传神、诙谐有趣的人物画像前,驻足欣赏,忍俊不禁。
当天下午,系列活动之“黄永玉笔下的安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作品研讨会”在安溪县委会议厅召开。研讨会上,贺绍俊、张新颖、卓今、周毅、叶开、李辉等文学评论家、教授分别发言,对黄永玉此书独特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给以高度肯定。贺绍俊称黄永玉是“最强大脑”,他开创了新型的流浪汉小说写作模式。张新颖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叶开认为《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达到了现代汉语的新高度,叙事宏大开阔,且细节生动自然,语言不拘一格。李辉盛赞黄永玉超强的记忆力,称他对往事细节的记忆远远超过一般人,他的文学作品都有画面感,语言相当生动。他说在中国有黄永玉这样的人写这些作品,是当代文学一大幸事,因为他经历的丰富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而且又以这么好的形式,用这样的语言,把它写下来,更是少有的文学奇观。(颜如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