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又见莎蔓
张博文
牛皮鼓轻巧,单靠双手,便有无限奇妙的节奏;嗓音嘹亮,平淡的辞阙,就生无限广义的玄调。呼号之下,人人动作规划如一,身体与大地的碰触,那是来自心底的渴望,渴望着,穿越南海白浪里,掳掠八闽古地的内心,鼓掌相合,这一声声、一幕幕钉着你眼皮,往你鼻尖最酸的地方扎去——又见《莎蔓》。这是来自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留学生在南洋文化节上表演异域风情的舞蹈节目,一招一式里有多少动容,恐怕不在场的观看的人很难体会。
初见《莎蔓》在2008。一曲曼舞,代表华侨大学参加中国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荣获一等奖。从全国五千多个送展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得来不易。华文学院为打造文化精品节目,有一群人以巨大的热忱去练一支舞蹈。且不说他们挥洒了多少汗水,只凭着他们每一个人眼里那份执着,每一分进步后脸上挂着那份喜悦,让人看了只觉得这帮人是疯魔了!拍打的鼓面裂了口,击鼓的手掌搓起了皮;膝盖上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直到皮都硬了,才没有了疼!是呀!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表达什么?终于,这一舞成了,在如痴如醉的梦幻中,你落得个欢喜,落得个欣慰,唤醒了割舍不断的赤子归根情。
《莎蔓》这个舞蹈名字朦胧,但看了,却最是直入人心,毫无遮掩。不用你细细咀嚼,那融为一体的律动让你的神经手脚都一并震了起来,一路欢喜着朝着你心里去。观者早已不是观者,分辨不出观者在台上还是舞者在人中。整个表演,只靠人体,舒展着,笑着。曲调曼妙,唱辞朴实,演绎的是海边渔民生活之乐,又深深的因乐而歌,感恩神明,动人如昆山玉碎。台上舞者变换表达方式,瞪大了眼睛;用四肢,用头颅;力道,整齐,编排之紧凑、巧妙,无所不用其极。配合着鼓点,舞者营造的气氛,忽如问莲叶深处谁家女,转而又似高喊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起落参差间,透着那么些感动。
再见《莎蔓》是在2013年集美学校百年庆典大会上。集美学校用执守“诚毅”使命的沧桑100年塑造出一个个楷模、书写出段段故事。百年的辛劳,一个世纪的心血,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诚如此,知之是曼舞,感之如仪式,不为别的,但为这舞中一种精神。舞者虽已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为此舞者精神不变,仪式庄严。你可知,我华夏儿女渊海觅踪,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去往那苏门答腊;你可知,我神州大地之外的万里波涛中有多少炎黄子孙在为骨肉同胞祈福求安;你可知,今日之轻歌曼舞里藏了多少侨亲心中的字字铿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大海深沉,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向世界远播中华文化,这一丝血脉相连,留到现在,早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马六甲的航线上,至今还荡漾起旧时的茶香。余韵犹在,这表演里一丝铿锵,一韵婉转,一点缠绵,一股坚强,又有谁人能忍住心中感动,眼眶不湿呢?校友们也都曾像这些年轻的舞者一样,曾经享受过集美学校的雨露、阳光。《莎蔓》是舞,但其中的精神又岂是一言一语能说得清的!不为别的,但愿能让更多的人心里那一份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再深一点,血脉里对中华民族的情谊再浓一点。

重见《莎蔓》的耀眼夺目,是在福建省政协2016年迎新春聚会。《莎蔓》又挟香而去,再次震惊了欢聚一堂的福建省各界人士,见证了八闽大地浓浓侨韵。是欣喜,是欣慰。一旦舞起,就扎进人的心窝。虽深得社会各界的喜爱,《莎蔓》的舞者们从未骄纵,老老实实把心里有的,想表达的都淋漓尽致表现个透。正是本着这样一个信念,一个精品节目的推广虽呈现于表演,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去拥抱广大的受众群。10年《莎蔓》,舞者五次更替,上万观众。

正是:海外乡亲思绪绵长如流水,华夏儿女寻根觅踪无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