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集美区崇德向善的教育融入民俗活动
王进法
集美,是闻名遐迩的著名侨乡。千百年来,这里积淀了丰厚的民间信俗文化,并由此传播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近年来,集美区加强对传统民间信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荐一批民间信俗活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开展数百项民俗文化活动,滋养了人们的心灵品性,激发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灌口凤山庙大使公信俗香火绵延海外
灌口凤山祖庙,香火缭绕。为纪念战国时期李冰之子李二郎制服水患,为民除害,庙里供奉着“清源真君大使公”,闻名遐迩。此庙建于明朝,是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祀奉大使公庙宇的祖庙。灌口凤山祖庙与台湾、海外新众因此香缘不断。大使公信俗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信俗项目。
“大使泽长俎豆南海看万里,真君名重光风海峡借千秋。”近30年来,李冰父子“铲除孽龙” 制服水患为民除害的敬业、奉献与廉洁精神深深感染着信众,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来此朝拜“真君”,寻根谒祖。凤山祖庙管委会也组织信众到台湾、东南亚的分炉分庙参访,增进交流。

后溪霞城城隍庙见证两岸民间信仰渊源
在集美后溪镇后溪村,有一座古城称霞城,城南门有一座有着352年历史、闻名海峡两岸的城隍庙。赏罚分明、刚正不阿的“城隍爷”,强化了广大信众对公正、公平的维护和追求。立于庙中的“临海门”石匾,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城隍庙成了两岸亲情互通与民间信仰文化交融的圣地。城隍信俗已成为厦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信俗项目。
后溪村村主任、霞城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周勇坚说,挖掘城隍民俗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城隍文化历史的了解,还能在研究中挖掘城隍民间民俗文化故事,告诫人们别太计较,城隍爷看着呢,做人做生意要讲诚信、公正。
杏滨马銮有应公信俗发扬慈爱互助精神
位于集美区杏滨街道马銮村的屿仔尾宫,也称有应公庵。始建于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是为纪念明代当地抗倭英雄周彝训父子而建。有应公信俗已有567年的历史,期间虽几经岁月变迁,依然香火鼎盛,各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祈求敬拜,尤以沿海渔民及海外乡亲信念最笃。有应公庵目前是省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市级非遗项目。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有应公相关的各种民俗信仰文化活动更加健康丰富。”马銮有应宫管理委员会名誉主任杜武毅说,有应宫管委会成立了福利基金,每年都将信众的部分捐款用于当地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抚恤、基建等民生方面。此外,管委会还时常和街道联合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有应公慈爱民众、润泽苍生的精神正在进一步得到发扬。

集美孙厝惠应大师信俗倡导真诚奉献精神
集美孙厝村云龙岩庙,始建于明初,供奉被皇帝敕封为“真异大师”和“惠应大师”的南宋孙厝人孙应。1927年,岩庙经历沧桑,已破损不堪,急需修缮,嘉庚先生闻知,即慷慨解囊修复。1956年,岩庙结构风化腐蛀,岌岌可危,孙炳炎先生回乡省亲,目睹其状,带头捐资,为祖岩重建添砖加瓦。云龙岩因两位先贤携手修缮而传为佳话。目前云龙岩已成为市级涉台文物保护点和区级非遗项目。
“惠应大师信仰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特别是护国佑民、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我们仍然应该提倡的。”孙厝云龙岩管委会主任孙永吉说。孙厝人在惠应大师的熏陶下,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精神正在得到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