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3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访青年钢琴家周宇博教授(下)

·郭昕

郭昕:据了解,您还与中国多个交响乐团合作演绎了黄安伦老师的两部最大型的中国现代钢琴协奏曲。作为难度最高的中国作品,您是第一位、也是唯一公开演奏这两部作品的中国钢琴家。这是否足以证明您对中国乐派的偏爱?

周宇博教授:谢谢您这个问题,这引申到我要在此说的另一要点:我们中国音乐的最终历史价值何在?

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研习西方艺术灿烂的音乐氛围中的中国钢琴家,“中国乐派”四个字对于我绝不仅仅是 “偏爱”,而是“本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音乐的俄罗斯与德奥学派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宝藏,对此,作为中国的音乐家,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继承,而且应基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使之发展,并发出独特的光彩。

钢琴是少数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钢琴音乐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展示多样性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钢琴对俄罗斯乐派、德奥乐派等不同乐派的产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600年利马窦把钢琴传入中国,拉开了中国乐派登上舞台的帷幕。然而直到今天,中国钢琴家和学生95%以上的演奏曲目仍然是围绕国内外各项比赛的西方经典曲目。中国音乐发展成功的标志是在于对西方正统音乐的承袭?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是具有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有一万个理由创建出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乐派——这才是我们音乐发展成功的标志,才是中国音乐的最终历史价值所在。

世界音乐史表明,一个乐派的建立需要作品,而作品的成功则是靠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实现的,缺一不可。作为一个中国的演奏家,通过演奏,表明中国乐派在世界乐坛的确立,是责无旁贷的职责。

通过黄安伦老师这两部大型钢琴协奏曲,我和他结下艺术之缘,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长期在西方受到严谨的俄罗斯与德奥乐派的训练,我可以感悟到这两部中国巨作所蕴藏的艺术能量。两曲曲长大约都是50分钟。第一钢琴协奏曲g小调的写作时间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曲子题词是:献给不凡的美国大钢琴家班诺维茨(Joseph Banowetz,著有《论钢琴踏板法》。朱雅芬老师把该书翻译成汉语,并赠我一册。)班诺维茨形容g小调是一部“需要三只手才能弹过来” 技巧高深的作品,被伦敦爱乐评其为 “二十世纪罕见的优秀钢琴协奏曲”。可惜,在班诺维茨首演以后的28年里,竟然没有一位中国钢琴家碰过此曲。第二部钢琴协奏曲c小调则是题献给鼓浪屿出生的国际大钢琴家许斐平的。这是黄老师被香港乐界《音响》杂志称为“其水准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另一巨作。自许斐平不幸离世后,这部巨作无人问津,尘封十载,处于窘境。从作曲与演奏的角度分析他的作品,我想起大指挥家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i)的名言: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寻找音符后面的真实”。他曾说:“美这个词是有诱惑力的,但艺术不能光追求美,在美之后是真。艺术要追求真。”我一鼓作气,“复活”了这两部作品,此外,还演奏了他的第一号钢琴三重奏以及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钢琴版等。

从去年开始,我多次与获得古典回声大奖和格莱美提名的德国古典唱片公司MDG合作。我们计划在今后我的每张唱片里,除了诠释西方的经典曲目外,都将收录优秀的中国作品。录音地点选在有200多年历史的德国Marien-Münster教堂,用一架有100多年历史的斯坦威古琴演奏。碟片将在世界30多个最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发行。

郭昕:28岁时,您被集美大学从海外引进直接聘为教授,开了福建省高校之先河,也是对现行高校体制的一个突破。对于您本人来说,您是怎样完成从演奏家到教育家的身份转换的?

周宇博教授:演奏家强调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而教育则需要“固性”,要避免太“个性”,所以演奏家和教学确实存在矛盾的一面。但是当我和国内外有教职的音乐家朋友交流时,大家的感受是“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正如勋伯格(Arnold Sch?nberg)所说“ Dieses Buch habe ich von meinen Schülern gelernt.”(这是我从我的学生那里学到的。)我们成年人经常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不是吗?当老师以后,我介绍国内的孩子们参加欧洲的交流活动,欧洲的教堂和建筑就是凝固的交响乐,孩子们对扑面而来的艺术氛围感到兴奋。与大师们上课的同时,他们还参观博物馆,观看当地演出。大师班不但提供与大师们学习的条件,而且提供与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年轻人的互动机会,还包括为以后成为演奏家而需要准备的具体实践,如聆听如何录制唱片和寻找演出经理人等的讲座。国外听众热情的掌声使孩子们感受到艺术是高贵的,艺术家是受人尊敬的。回国后,他们都有明显的变化,主动听音乐会,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要尽早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念,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是个什么样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点燃火光,给孩子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充实。幸运的是,才短短的几年,有多位学生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还有人远赴德国、美国、英国的专业院校继续深造。能够成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非常荣幸,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就仿佛在聆听音乐一样——在某个瞬间,我找到了能被称为“永恒”的幸福。

 

乐界评价

鲍元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那一天),宇博在厦大艺术学院的小音乐厅开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前一天她走台时,我偶尔路过,在这个小厅,我第一次听到如此晶莹剔透的钢琴音色,惊讶之余,当场送给她我的《炎黄风情》钢琴版精装本。第二天音乐会上,她十分娴熟老道地演奏了《炎黄风情》里的《小放牛》。她回到德国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她说希望有一天能够和我合开一场音乐会。两年后的2010年5月21日,在郑小瑛老师的组织下,这个愿望实现了。音乐会上半场是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我的《台湾音画》大陆乐团完整版首演,均由郑小瑛指挥。她的炫目技巧和多变风格令听众如醉如痴。5月27日,我到集美大学,她正在办理集美的聘任签约,并到临海大楼选择住房和领钥匙。一个80后,当时年仅28岁的周宇博被集美大学越级直接聘为教授,成为福建省高校和全国艺术院校最年轻的教授。她因此享有许多特殊待遇,这些虽名实相副,但是在中国现行的行政化的高校体制下,识才的集美真的是敢作敢为。同一年,她当选为“厦门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作为推选工作的评委,媒体发表了我对周宇博的评价和对这件事的感言:“在当今教育体制下,集美大学能够突破陈规,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对高校人事工作具有示范意义。”“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不是用钱堆出来的。文化建设靠的是人才,首先是极少数的具有领军作用的尖端人才!”

 

黄安伦——

我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为号称“美国李斯特权威三B”之一的班诺维兹量身定做的,技术艰深,从来就没有想到过,演奏它的第一个中国钢琴家竟然是一个女孩子。如果你闭上眼睛去聆听周宇博对大型曲作雷霆万钧令人信服的强力诠释,你一定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演奏,难怪乐队队员们都同意我给她起的绰号——“德国虎式坦克”。然而女性特有的细腻,由内心真挚涌动出来的演奏,又使她沁人心肺的音色得以融合在气息悠长、架构弘大的结构中,就象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里那些从上方透射温暖阳光的彩色玻璃。难得的是,她能把多年旅欧完美承袭来的俄罗斯德奥乐派传统,紧紧与当代音乐的发展结合,更运用在与中华文化传统结合的创造性实践中,承担起建立音乐的中国乐派的使命。这在当今的中国钢琴家群体中,是十分弥足珍贵的。

 

周宇博愿意为中国的钢琴协奏曲付出巨大的精力,她对艺术的执着和认真,使我们非常地钦佩和欣慰。

——郑小瑛(当代著名指挥家)

 

周宇博的演奏始终贯穿着蓬勃的朝气,尤为可贵的是她的自然清新,毫不矫饰的直指人心底深处的音乐性……她的演奏就是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将她整个感情世界奉献给音乐作品的一次委身。

——Felix?Gottlieb(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

 

我为周宇博演奏中深远凝重的音乐性而入迷……我确信,她将有着远大辉煌的音乐前程。

——Oxana?Yablonskaya(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

 

周宇博不但展示出了完美的技术能力以及满腔热忱的音乐艺术品格,甚至具备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之韵味。除此之外,她还具有超凡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家气质,这也给人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卓越的印象。

——Dmitri?Alexeev(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

(原载《音乐时空》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