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从轻薄灵透到丰厚绚烂
——读林深的画
·郎天咏
林深是著名花鸟画家林金定之子,自少年时随父兄习画,颇有家学功底。林深笔下各种禽鸟的姿态与神情,工笔风格源自宋元工笔花鸟,造型精准,法度谨严,形象耐看,写意风格则出自海派以来小写意的传统,用笔率意,灵动自然。这些正是他在父亲指导下长年临摹前人的结果。林深受过师范教育,但真正下了功夫的还是传统临摹。林深经过多年的临摹,传统风格花鸟已深入其技其心。以西式素描为基本造型训练,对画家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不可逆。家学的影响,对他这样一个有志在传统基础上开创自己风格的画家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林深在临摹上下过功夫,由此也深知传统之高妙。他总是说,传统大家的文化素养与笔墨功力,自己差得太远,穷一生之力也无法企及。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最终影响到对艺术道路的选择。林深结合画史及自身的地域和性格特色,刻意避开了小写意花鸟中强调笔墨素养的画法,而是在保持传统造型面貌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近百年中外画史上特定的流派特色,力图从画面视觉效果上突破传统小写意的藩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读林深新近的作品,我觉得他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是色彩。小写意花鸟流派的出现,与文人绘画紧密相关。受文人画理论影响,色彩长期不受重视。林深父亲苦竹山人之师宋省予,色彩上融合了海派与岭南;北京的王雪涛,在画中不着痕迹借用西方水彩水粉的色调关系……。纵观近百年小写意花鸟画史,也是一部不断被“增色”的历史。林深正是在这条路上进行着探索,但他比前人走得更远,也更大胆。他的作品借鉴西方野兽派单纯而强烈的色彩关系,舍弃了有着微妙变化的统调色,而多用耀目的、跳跃性强的、反差剧烈的亮色,如黄、紫、金、青等,产生了一种浓厚明亮的色彩对比关系,给人以绚烂夺目之感,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需要注意的是,野兽派强调是抽象的色感,色彩表现力的提升是以弱化乃至抛开形象为前提的,而林深则把这些颜色与具象写实的花鸟草木结合起来。这对他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处理抽象色与具象形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微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是这种色彩尝试成功的关键。
色彩往往伴随着光线。林深于画中加入光线,自言是受印象派的影响。从他的作品看,其表现手法更近于林风眠,即注重给观者带来光的主观感受,弱化描绘对象在光影下的物理特性。就画面效果而言,林深确实画出了整体性的光感,虽远不及林风眠那种抒情、浪漫与梦幻,但也达到了强化视觉感受的效果。
其次是构图。林深在传统上下过功夫,自然深谙那些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初看他的作品,发现传统构图程式并不明显,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画面大关系依然遵循程式,但架构之中的内容比传统要多,形与色都更加丰富。这种新尝试,用画家自己的话说,与他的地域情结有关。
林深生长并定居于闽南,作为花鸟画家,他很想把亚热带植被那种郁郁葱葱、色彩斑斓的感觉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所以想要尝试较满的构图及多色的处理。林深平时勤于写生(传统写生非西式速写),记下了很多当地植被的形象,创作时,先依据入画与否的标准将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然后做出排列布置,处理过的形象不一定完全真实,但要符合整体的、有机的画面效果。我们看他的作品,大结构仍在传统布局范畴内,骨架变化不大,只是上面的血肉更丰满、弹性更大。
最后是制作。林深对制作的态度是审慎使用。与某些不靠功夫积累,想通过制作迅速“成名做大”的画家不同,林深有长期的传统训练,不会改变传统为主的面貌。在他的画中,制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某些小面积的花木处理,他认为理想中的效果笔墨无法达到,就用自制的肌理代替;此外就是背景上,做出部分肌理效果。他做底的顺序很有意思,与主流的先打底后施笔不同,而是先画内容,根据画面需要再做背景,变化更多更具体。林深的制作,无论是局部处理还是打底衬托,都是为整体画面效果服务,是辅助性的,主体仍是用笔用墨的传统面貌。
林深早期画风主要承继家学,色墨结合的小写意花鸟,有法有度,工整清秀,传承多于创新。近年则在努力探索重彩面貌,风格从轻薄灵透变成了丰厚绚烂,繁茂多样的草木,悠然俊朗的禽鸟,都沉浸在光泽耀目、深厚多变的色彩氛围中,观赏效果比传统花鸟更直观、更感性、更强烈,整体审美趣味也向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靠拢,在小写意花鸟领域是种全新的尝试。这种探索时日尚浅,面貌也许不够成熟,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我想林深有对传统艺术的坚守,有对新风新貌的执著,定会越走越好。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