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认亲记
广州陈嘉庚纪念中学 初一1班 陈静雯

陈静雯
陈嘉庚纪念中学的校园内,任镜波老先生停下来,久久地注视这“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的纪念碑。几经波折,他们终于找到了远在广州的“亲戚”。
那是公元2006年12月,一位校友来访,手里攥着一份材料,神采飞扬地说:“老任,你看,广州那边有一间陈嘉庚纪念中学。”
任老先生接过他递来的报纸复印件,标题是《广州市第三十中学改名陈嘉庚纪念中学》,副题是:该中学的前身是陈嘉庚先生倡办的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任老先生身为集美校友总会的理事长,他很清楚:陈嘉庚先生在抗战期间,向国民政府倡议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分别倡办一所侨民师范,培养教师,到南洋任教。陈老先生的建议成了现实,在福建的称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简称侨一师,在广东的称侨二师。侨二师还在,而且更名“陈嘉庚纪念中学”,任老先生感到倍加亲切。“好哇,我们在广州也有亲戚了!”任老先生说道。
任老先生在集美校友总会宣布了这消息。校友们高兴地问道:“老任,我们什么时候去认这远方的亲戚?”
“方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到广州认亲。”任老先生说。
要去见远方的亲戚,他心里甜丝丝的,比吃了蜜还甜。一种奇妙而又亲切的感觉从心头涌起,流遍全身。他相信,在广州那边,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因为他们有割不断的兄弟情。
2007年春节过后,他们登上到广州的飞机,踏上寻亲之路。任老先生和陈教授、钟老师带着校友们的重托,往广州飞去。
“老人家,你打听到纪念中学的地址了吗?”
“大概。准确的还说不清楚。我查了广州教育局的电话,到那里再说。”任老先生办事认真,比别人多想了几步。
他们上了校友接他们的车。车子朝荔湾区开去,但到了荔湾区,就不知道往哪儿走了。钟老师操着广州话,向路人打听:“小伙子,你好,你知道陈嘉庚纪念中学怎么走吗?”“陈嘉庚纪念中学?不好意思,没听说过哟!”
车子穿过大街小巷,没有人准确知道“陈嘉庚纪念中学”在何方。
任老先生给广州市教育局打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声答道:“您好!您说的陈嘉庚纪念中学在西湾路大岗元,靠近广大医院,上了斜坡就是。”
车子开到西湾路大岗元,广大医院就在眼前。“到了,到了。”有人喊道。
车子向右拐入一条小街,上了一段斜坡,一座长长的多级台阶上,赫然立着一座大门,上面嵌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看到这块校牌,他们非常激动。他们不约而同的喊着:“找到了,找到了。我们终于找到我们的亲兄弟了!”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在校门口迎接他们。校长有礼貌地说:“欢迎你们呀!你们千里迢迢来广州认亲,太让我们感动了!”
“我们是嘉庚先生培养成长起来的亲兄弟。我们大家都在传承‘嘉庚精神’,做嘉庚人啊!”
“找到你们可真不容易呀!”
“你们终于找到了。集美的校训是‘诚毅’,我们的校训是‘诚毅公忠’。我们心中有“诚毅”,没有找不到的路,没有达不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