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52、《集美之夜》引出的后续故事

·林静

四年前,本刊发表了一篇散文《集美之夜》。此文是30几年前散文家林懋义老师的力作。本刊编辑人员在一次校友聚会上听到胡彦放校友朗诵这篇散文,深受感动,便向他讨稿。胡彦放如约把稿传来,本刊编者做了一些修改后,便以胡彦放的署名发表。这个阴差阳错的失误引出了一系列的故事。

今年五月,本刊主编陈经华到上海参加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年会,会上播放着一个雄浑动听的男声动情朗诵的《集美之夜》,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便询问究竟。见面交谈后,在一片笑声中,胡彦放说他要联络林懋义先生的女公子,请她来续《集美之夜》引出的后续故事。——编者

《集美之夜》作者林懋义 

2015年8月7日,妈妈给我电话说家里收到一封寄给我的快件,当时我很诧异,我的快件为什么不直接寄给我?而是寄到我父母家里?我有预感一定与我父亲有关,我迫不及待马上往家里赶。当我看到快件封面是来自上海,寄件人是胡彦放先生时,我大约明白了什么。打开信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CD盘和一封打印工整的信:

尊敬的林静女士及家人:

你们好!

我是胡彦放,就是2012年秋季某期《集美校友》“乌龙”事件的主角之一。

得知“乌龙”事件是2013年春节前后,是比我低一届的校友告诉我的。上网看了,甚觉诧异,但那时事态已趋平息。斟酌再三,决定不再较真。

给你们写信不是想进一步澄清事实,说明我的无辜,消除因此“事件”对我名誉的损害,而是出于对林老先生的敬仰,对他的佳作——《集美之夜》的热爱。

林老先生已离我们而去。在他两周年忌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录制了林老先生的《集美之夜》并刻成了CD。

因本人在职,不能前往祭拜。如有可能,请在林老先生忌日当天,在林老先生纪念馆播放一次我刻录的CD,林老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的。

敬礼!

    不是林老先生学生的学生

               胡彦放敬上

             2015年8月5日

 

本CD的语音文字是当年(好像是81年)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林老先生的散文《集美之夜》的录音整理而成,与林老先生原作几乎没有差异。

读完来信,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特别是听着胡彦放低沉浑厚的诵读和着凄美的大提琴世界名曲《我亲爱的爸爸》的背景音乐,我被震撼了,面对着父亲放大的照片,我泪如雨下!我很快将这“故事”告诉我大姐和小妹,她们以最快的速度往家里赶。我们一家人静静地听着《集美之夜》,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大姐、小妹和我一样,任由思念与感动的泪水流淌着……,我立即与胡彦放建立了微信联系:

尊敬的胡彦放先生,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和CD盘,我们全家非常感动!由于我小妹一家下周要送她女儿去美国读书,因此我爸的忌日祭祀仪式提前在明天(周日)进行,您的来信非常及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遵循您的意愿在明天祭拜时告诉我父亲并播放您的朗诵,我想我爸在天堂听到他挚爱熟悉的《集美之夜》,一定会露出欣慰和他特有的微笑!在此,我们谢谢您!谢谢您还记得我父亲的忌日!

来信可以看出您是一个情深义重的好人,2012年的“乌龙事件”完全是个误会,由此给您造成的名誉损害我们深表歉意!希望您不要放在心上。我父亲当年就猜测到您是不知情的,不是您的错。陈老师也是无意的,他是我父亲非常要好的朋友,我父亲去世他还来送行。所以记者上门采访后发表的文章中用了“乌龙”一词,非常巧妙地化解了难题。我父亲是带着解开的心结毫无遗憾地走完他的一生,我们希望您一定也要解开心结。我们和父亲对这事已完全释然,甚至觉得欣慰,“乌龙事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父亲的文章不随年代久远而逊色和被人淡忘,所以这还得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父亲文章的热爱!

我父亲是一位好父亲,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位完美的父亲,他性格开朗豁达、儒雅、多才多艺,他的离去我们至今还无法面对,心痛不已!您如有机会可以上网查阅“林懋义天堂纪念馆”(点击率近3万)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信息。

谢谢您!

            林懋义的女儿们敬上

                      2015/8/8

 

从连上微信那一刻起,我和胡彦放先生就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我们竟然是同龄人,我大他半岁,所以我们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我们从聊我父亲文章和朗诵开始,到后面无话不谈。我们谈高考,谈读书,谈家庭,谈工作……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常想,如果当时双方都“较真”,事态可能就不是如今引出的“故事”情节了,“故事”可能被改写,常言道“不打不相识”,也许胡彦放与我父亲能见上面,误会一定会消除, 他们终因《集美之夜》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 。

最让我至今内疚的是,按照我们老家习俗“冬至”是要扫墓的(比清明扫墓还重要),我想请胡彦放把我父亲的名作《鹭岛情思三则》的另外两篇《这里春长在》和《鹭江云锦》也制作成配乐朗诵,可以在我们三姐妹“冬至”上“集美天马山公墓”给我父亲扫墓时播放。胡彦放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当时我对朗诵较为陌生,以至在胡彦放录制过程中征求我意见时我一次次提建议,他就一遍遍耐心重录,算下来几乎每一篇得朗诵5-6遍才定下来。现在每每回想起来,我觉得这点非常对不起他。可以肯定地说,作为父亲的女儿以及他的不少学中文的学生都未能像胡彦放那样在时隔35年后几乎只字不差地完整地背诵《集美之夜》!可见胡彦放对《集美之夜》的热爱!正如陈老师在《<集美之夜>引出的故事》一文中所说:“林老师有让人牢记三十几年而能复诵的作品,可慰!”

胡彦放说,朗诵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经常发一些其他朗诵作品给我,使我逐渐体会了朗诵的艺术魅力,慢慢地喜欢上了朗诵。我经常把微信平台发表的胡彦放的朗诵转发给我的朋友圈,让我的亲朋好友一起欣赏,大家赞赏有加。我们经常互发一些好文章,有时看到微信平台上仅有一些图文并茂的文字,就觉得缺了什么,情不自禁地想,如果配上胡彦放的朗诵该有多好,将锦上添花,美感倍增!

我至今无以忘怀的是父亲生病前大约一个月,有一天我回家,他突然找出当年的《集美之夜》录音磁带,同时找出已许久不用的小录音机,要我帮他播放。当录音机里传出磁带的“沙沙”声但还算清晰的《集美之夜》朗诵时,父亲露出了满意开心的笑容。胡彦放是一个细心、热心、开朗、豁达、包容的人,在父亲已去世两周年,“故事”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之时,是他以这最真挚的方式续写“故事”,重新燃起了人们对父亲文章的热爱,我们心存感恩!

今年清明节前,胡彦放将我父亲的名篇《鹭岛情思三则》制作成配乐朗诵,经微信平台配上美图发表,还附了作者简介,看到这些,我自然又想起了父亲,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如果父亲再多活几年哪怕两年该有多么好啊!他老人家看到他的作品配上了美图通过微信平台变成了有声语言传遍千家万户,不知该多高兴啊!要真那样,我一定买个大屏幕的智能手机或IPAD给他,让他尽情地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父亲是个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还记得以前每次我回家,我都会将上网或邮件看到的新闻说给他听,看着他的眼神我知道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可惜这种情景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还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厦门准备筹办集美师专,请我父亲出任中文系教师,父亲非常兴奋。耽误了十年光阴,过了风华正茂的年龄,终于盼来了可以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美好时机。父亲全身心地投入,仿佛换了一个人,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那时我家在鼓浪屿,交通没有现在便捷,父亲每周回家一次,夜晚住在当年集美最高建筑——“南薰楼”,自己买菜做饭,尽管艰苦,可他乐此不疲。每当夜幕降临,俯瞰美丽的集美之夜,怎不令他的思如涌泉、笔下生辉呢?记得1984年我谈恋爱,我和我先生去集美看他,他很高兴,特地带我们走了很多的路,参观了集美所有的大专院校,当时我对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印象最为深刻。

弹指一挥间,如今父亲和我们天地相隔,离开我们的这三年里不知父亲在天堂里过得如何?不知他能否收到微信?能否看到女儿写的这篇《<集美之夜>引出的后续故事》?

好爸爸:女儿们想你!

 (作者:林静,原集美师专林懋义老师的二女儿。 林懋义,散文家,书法家,《集美校友》热心的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