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用工匠精神雕琢应用型人才
——集美轻工业学校成为技能大赛获奖专业户,6年来已获92金173银285铜
·满丽 朱昀沁
人们或许难以想象,一场学生的技能大赛竟然这么复杂: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要解决实际岗位上存在的问题,还不能有丝毫失误。技能大赛比的不是知识的储备量,而是勇于钻研、解决困难、敢闯敢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集美轻工业学校用工匠精神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精雕细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6年来,学校在厦门市、厦漳泉地区、福建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金牌92枚、银牌173枚、铜牌285枚。
技能大赛催发学生潜能
今年5月,集美轻工业学校又取得了一枚国赛金牌。获奖者叶志伟凭借不凡的实力和出色的发挥,力挫各路高手,一举夺得2016全国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金牌;曾念潘获得银牌。这是该校首次在这个项目上斩获的大奖。
两位学生的指导老师均为电信科教师刘炎火。刘炎火说,该项比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涉及电路焊接、识别计算机内潜伏的病毒、解读修正系统内的文件、主板维修等技能。为了弥补知识短板,他们常常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反复强化,每次都高强度地训练数个小时,化解各种困难。经过近10个月的备战,他们终于取得佳绩。
这样的例子,在集美轻工业学校不胜枚举。正是这种勇于钻研、敢闯敢拼的工匠精神,催发了学生的潜力,让集美轻工业学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对职业学校来说,各类技能大赛无异于大考,而国家级比赛可比高考。学校师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和成绩,往往被认为是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试金石”。

精雕细刻锻造工匠精神
老师们说,学校“全力以赴”,对技能竞赛大力支持。
孙跃岗是学校电信科教研组组长,今年6月带领学生参加国赛“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取得可喜成绩。他说,备赛时,学校总是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确保师生能接触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最新、最先进的设备等。
每次技能大赛,参赛的就几个学生,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值得吗?高炳辉是集美轻工业学校的王牌教师,他曾创下连续四年指导学生荣获省赛一等奖的纪录,指导的学生在两届的国赛中获得数控铣金牌。他说,每次参加竞赛之前,学校都会组织一大批学生集训,从中挑选出适合竞赛的好苗子。学生们互相较劲,锻造自己的“工匠精神”。
另外,学校采购的设备,除了用于比赛外,还大量用于平时的教学。据悉,该校的一些课程,都是搬到机器旁边上的,学生看到实物,边听边摸索,上手非常快。真实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工作岗位,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核心竞争力。

竞赛奖牌引来金凤凰
在各类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是集美轻工业学校潜心办学的有力证明,也让越来越多的名企伸出橄榄枝,要求与该校联合办学,提前预订人才。
大金公司是空调行业的翘楚,去年与集美轻工业学校联合开办了“大金中央空调班”,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该校还开设“博世班”,与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携手培养人才,由学校安排实训模块、博世公司负责设计课程和培训老师。校方表示:“职业院校那么多,所有人都说自己好,好企业为什么选择你呢?你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就是你比别人强的地方。”
竞赛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红利”呢?校方认为,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学校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动手,更要会动脑”。参与竞赛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有老师在旁指导,但主要靠学生自己找出症结、解决问题。学生懂得了承受挫折、笑对困难、独立思考。而这是学生一辈子受用的财富。2015年从集美轻工业学校毕业的李洪成,曾于2014年取得国赛“数控铣加工技术”的金牌。凭着这块金牌,他敲开了大学殿堂的大门,毕业后被成功保送龙岩学院。不久前,作为大一学生,他和大二、大三学长一起,又取得了国赛一等奖的好成绩。他的恩师高炳辉说,李洪成非常感激在集美轻工业学校的学习和竞赛经历,这让他比很多同龄人更懂得钻研,有了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原载《海西晨报》2016年7月15日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