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莹莹南国泪 拳拳中国心
——从集美学校走出的菲岛华人诗坛翘楚陈明玉
·黄鸿仪
著名作家王蒙在《陈明玉吟稿·序》写道:陈明玉生于20世纪初年,远渡菲律宾谋生,祖国的贫弱特别是日军侵华,国家涂炭给予其很大的刺激。身为异客,心系故国,天赋诗才,笔耕不辍。“万劫湖山羁旅泪,一篇珠玉性灵词”,“赤子心、思乡泪、书生志尽抒诗上”,“中华文化的存活力、包容力、凝聚力、创造力从远离根系的华侨的心史尤能体现出来,难得有像陈明玉这样的华侨诗人,以他的华章遗篇、以他的深情、以他的悲欢、他的涕泪记下我们中华文化(诗词)这个宝贵与极可珍惜的传统。”“陈明玉的诗篇是华人‘中国心’的寄托与表达,是海外华人对自己文化之根的热恋,是对于自己精神上的故园的呵护……我也为陈明玉先生的‘中国心’而感动不已。”
令王蒙“感动不已”的旅居菲律宾华侨诗人陈明玉,字圣翁,晚年号紫霞山人,1901年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金井溜江村,1967年在菲律宾逝世,享年66岁。
他幼年聪颖伶俐,就学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与《幼学琼林》等经典古训,打下厚实古文根基。1918年(或之后),入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中学,由于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其成绩名列前茅,是学校高材生。学成后,远渡重洋赴菲律宾谋生,以“诚毅”精神经商,白手起家取得成效。虽商非富却乐善好施,与邻里同行和谐相处,誉满四邻。他爱好体育,能游泳往返数里而兴犹未尽,还擅长射击,有“神射”之名。
他独爱古典格律诗,赴菲前曾拜同乡秀才陈君谅为师,到菲岛后又师承闽海诗家举人汪照陆。在良师指导下,诗悟敏捷,潜心学诗不暇旁骛,诗作甚多,有言志诗,即景诗、咏物诗、唱和诗等,著有《二如真影室诗存》,诗名远扬。在菲律宾有一群华侨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土,常怀“梦里仍知身是客”的复杂心情,因时因地通过诗词尽情抒发。他们组织诗社,如籁社、南薰吟社、逆旅大同盟,还出版诗刊《海啸》、《艺林》等,交流诗作、吟诵诗篇。
陈明玉英俊潇洒,才思横溢,是诗社中的佼佼者和积极参与人。他主张“独尚性灵,诗中有我”,故常有超凡绝妙诗句。其诗作情真辞丽,韵锵流畅,构思脱俗;其诗风清纯拔群,温润雅健,沉厚郁茂。其师汪照陆曾称赞他是“天南作手”、“海外骚坛,独标赤帜”。
日军侵占菲律宾后,陈明玉愤懑地离开菲岛返归晋江金井故乡。他在家阅览大量古代诗词经典,常与诗友交流诗作。因心怀忧国、家愁、乡思之情,诗思如泉涌而出。经常漏夜披衣挥毫吟啸,抒泄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被日寇蹂躏而生灵涂炭的祖国的挚爱。他胸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爱恨情思万状流泻诗中。其诗《望中原》写道:“群情如海气如虹,银汉秋高劫火红。扬子江云愁黯淡,昆仑山色郁茏葱。成城众志横胸臆,退虏旌旗在眼中。我亦九夷属陋俗,巍巍大责一肩同。”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心声。
日本投降后,陈明玉返菲岛,又活跃在菲律宾诗坛上。常言道:好诗得于性情,得于见闻。陈明玉经历了日寇侵华期间,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人生阅历,腹笥充实,以诗论世,捭阖自如。《陈明玉吟稿》一书353首格律诗是诗人慧心和真情的淋漓流泻。每首诗字的四声、音韵,都是作者精选锤炼而成,故音律协谐,铿锵入耳,又朗朗上口,通俗易诵。他才思敏捷,情绪万状,以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华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王蒙评论道:“读《陈明玉吟稿》即是读那一代华侨的心史。”陈明玉呕心沥血,不辞劳苦,诗作盈筐。其诗吸收了中华古典诗歌中优质基因,如李白的豪迈与浪漫,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如白居易的通俗与晓畅……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诗词艺术的优秀传统。

庚寅年泉州端午诗会暨陈明玉诗词吟唱会在泉州举行

《陈明玉吟稿》
心萦故土的爱国心、热恋家乡的思乡情,是华夏民族心中永恒的情结。中国人的一生不管经历多少波涛起伏,对民族、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总是一往情深。尤其是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客居异国他乡的华侨更是时时怀着深沉、丰富的爱国爱乡感情。旅居菲岛的陈明玉是一位沉郁勃发、在他乡富有中国心的爱国诗人,其诗“客里逢佳节,何心计醉醒。思家杜宇泪,爱国离骚经。天问无言答,江深失鬼灵。书生无寸效,退虏但诗兵。”表达诗人身处家国贫弱飘摇动荡之际,乡情满腔,乡心一片,“风雨宵宵梦,云山片片愁”的思家衷情,及空落杜鹃之泪、爱国难归之痛,唯咏“离骚”之赋,苍天悠悠,天问无言,书生无力回天,此恨切切,徒有屈杜之诗,憾无班超之戎(救国之武器),当祖国受日寇践踏之时,百姓受辱之苦,生灵涂炭之惨,盛年陈明玉吟叹“烽火望中失翠微,兹行翻悔出山菲,十年鼓角三边迥,千里关河一雁归。无梦不随流水去,有花自是晚来菲,除非混入诸香界,扰攘尘寰何处依!”诗中沉痛可见一斑。此诗展现了海外游子的“中国心”,抒发了诗人中华诗歌传统的爱国情怀。
少小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的华侨,客居异域受尽欺侮、歧视,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常因思念故国家乡亲人而苦受煎熬。情郁内心,发之于外,便是抒泄胸中万千块垒、情丝万状又富有情感色彩的诗歌。陈明玉那活蹦乱跳、跃然纸上的诗“久客方知万事非,只谋饥粟与寒衣。日长似岁悠悠过,乡远无家缓缓归。谁共弹鱼将剑铗,何曾折米减腰围。不情国禁严拘束,旧约青山廿载违。” “纵使团圆终是客,故园芳菲梦年年。” “论诗谁刮模糊目,纵酒宁销块垒胸。”诗中倾诉旅居异国日长如年,岁月似岁,百无聊赖,家国万里,有家难归,惜无孟尝赖以施恩,唯有陶潜为之励志的万千思绪。即使兄弟常聚长叙,居乃是客居,终觉“梦里仍知身是客”,纵是千钟美酒也难销寄人篱下之愁,他长啸短叹为的是思念故国家乡和亲友,抒发在菲岛土地上海外赤子肠断意深的“中国心”。
陈明玉诗作意境高雅,感情深邃,韵味悠长,用词通俗,如“等闲相见又相违,相对江头恋落晖,客路莫嫌知己少,生涯始悟读书非。一襟水月清于洗,千里关河渡若飞。底事教侬不惆怅,故人春色一时归。”其率真的情感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中华诗词主张“诗要含蓄,不要直说;句不要凡,讲究创意”。诗中哲理、启示,通过诗眼、警句、用典与诗人个性表达出来,其中“诗钟”(也叫“折枝词”“十四字诗”)对平仄、对仗、炼字、立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陈明玉吟稿》中《红豆》有句:“浑如红蔓荚,系在绛罗襦。可奈相思苦,旋移赠小姑”。吟者一目了然便知是描写红豆,却无“红豆”二字出现。“共爱雕梁稳,归巢岁岁期”描写的是燕子(见《燕子》)。“铜臭日熏天,蚨飞尚杳然。无人将笔润,只梦入腰缠。塞住王郎口,张开姹女拳。方圆今在握,使鬼有专权。”是对金钱的揶揄(见《钱》)。《寻梅》中“……陇雪庚云空有限,暗香疏影渺无踪。一枝寂寞春消息,玉笛飞声入短筇。”是对梅的勾勒。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陈明玉还有一些古风、诗钟、对联等未能收编到《陈明玉吟稿》中,但编入的353首格律诗,显现出诗人德茂识卓而吟咏而出的诗篇具有意境美、音韵美、人情美和自然美,还具有古典美和创意美。这本古典体裁的《陈明玉吟稿》,在当下尘杂喧嚣、浮躁世风背景下竟多次再版,拥有众多读者,说明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生命力。陈明玉虽然已成为“历史诗人”,但他是集美学校“诚毅”精神哺育的“华侨诗人”,堪称是一位润身益群、功在社稷、名传后世的华夏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