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义成树胶经理陈同福(外一篇)
陈少斌
陈嘉庚企业收盘后,又投资创设义成树胶公司,陈同福参与其中,并被任为经理。

陈同福
陈同福福建同安县集美社塘墘角人,早年南渡,侨居缅甸的仰光,后来,到马来亚谋生。
1922年3月,陈嘉庚将厦门大学迁入厦门新校舍后南返,收购了各埠小胶厂九间,扩展投资。不久,陈同福进入陈嘉庚公司的怡保树胶厂工作。
陈同福因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深得校主的信任。后来被提拔为工厂经理,主持树胶业务,直至公司收盘。收盘后,他又投资参与校主创设义成树胶公司,被任为经理,尽心尽力发展树胶业,得利补助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经费,同时,培养了一批骨干,如集美(向西角)侨亲陈天马、陈根本父子(陈美容女士的祖父、父亲)等。据其家属提供讯息:陈同福于1975年在当地逝世,享年73岁。十位子女,皆事业有成。排行第六的女儿陈郁菲,任培南独立中学校长35年。
据马来西亚吡呖福建公会记载:“1962年怡保培南中学分设培南国中与独中两校。1963年,教师陈郁菲女士被推荐、并经董事会委任为独立中学校长。1997年11月7日,公会、校董会、家教联谊会、教育基金会、校友会五大机构联合主办,欢送陈郁菲校长荣休(教龄38年,年届60岁——约1937年出生)惜别晚会。”
1993年3月12日,该校与中国的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在独中大礼堂举行缔结姐妹校友好协议书签署仪式,开创了中马文化教育合作交流先河。10月21日,以校长陈郁菲为团长的马来西亚怡保文化教育参观团和以陈根本为团长的公会旅游探亲团,,一行50人,应邀返里作为期10天的访问,期间参加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80周年和集美侨校40周年庆典。
集美延平路与通津路的变迁
集美学校在二十年代曾开辟一条从延平楼到集美码头的道路,师生和村民行走至解放后1950年。该路由延平路、通津路、通津堤组成,全长千余米。建国后,校主陈嘉庚回归故里,1951年开始建设新集美学村时,这条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陈嘉庚1949年回国扩展集美学校时,决定“今后建筑校舍一律选址山冈上”。新校舍扩建诸山冈上后,即着手建造从延平楼至集美码头的延平路与通津路,衔接同美公路。
陈嘉庚在延平路南北侧大兴土木;南侧建造有喷气式飞机造型、十五层的南薰楼和教工宿舍黎明楼和教学大楼道南楼。楼前围海筑造长800米、宽200米的龙舟竞赛大池。延平路中段是归来堂和归来园。归来堂是根据陈嘉庚遗嘱于1962年建成的,归来园是1983年为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增建的。归来堂与归来园和陈嘉庚故居联成一片,是集美风景游览中心之一。
通津路自游泳池岸东起,到集美学村牌楼附近。陈嘉庚在通津路两侧先后围海建造中池与龙舟池;建福东楼、可容纳三千人的福南大会堂、克让楼和海通楼等,还有集美航海学校大运动场。校主还依山势,从低而高,精心规划建造南侨第一至第十六的教学与宿舍楼群,创办集美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此外,他还重修集美始祖墓。
同时,从港口(今海通楼附近)向东北方向开辟一条大中路,从航海学校“温、良、恭、俭”四楼前运动场的南边经过,有校董住宅、郭厝社、钟楼、三立楼。
通津堤港口西南侧集美始祖墓前原是一片农田,拐弯处有一涵洞,入岑江。今天这涵洞已成大水电沟的公路桥了。
陈嘉庚一再向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建造福建铁路。中央决定兴建鹰厦铁路后,通津堤一带成为铁路、公路、航运交通枢纽。杏林公铁路大桥建成后,火车及动车都不从高集与杏集海堤经过。
1957年,陈嘉庚投巨资,计划建造可发电200-350千瓦的中国集美太古海潮发电站,但试验失败。原来小池塘、沟渠及其涵洞,今天已成为大水电沟,并设闸门管理。
往昔的延平路与通津路,今天已为嘉庚路与鳌园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