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早期集美学校图书馆馆长蒋希曾
邓绍康
蒋希曾(约1895-1971年7月16日),字孝丰,湖南湘乡西阳人。1921年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北大文学士,曾任北京白话晚报编辑,私立平民大学英文教师,嗣后改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22年冬到厦门任集美学校图书馆馆长。到任后一面积极整理原有图书,一面扩充馆藏。未及三年,该馆选增图书至4万余册。原仅有分类卡片目录一种,他则增置著者、书名及参考互见卡片目录,又制定各项章程,设置装订部。图书馆规模日渐扩大。
1926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中共党员罗扬才与时任集美图书馆馆长兼《集美周刊》编辑主任蒋希曾分别往厦门大学邀请鲁迅来集美学校讲学。鲁迅先生于1926年11月27日到集美学校作了题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大意是:世界是由傻子组成的,只有傻子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完成许多重大事业。
1929年春,蒋希曾到南京参加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会后并前往福州参加筹建福建图书馆协会。不久,因家中遭遇丧事回归故里。他把家藏丹桂楼藏书3万余册对外开放,更名丰乐图书馆,亲自经理该馆工作。1929年秋,蒋希曾应邀到浙江定海筹建浙江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图书馆。新馆落成后,他致力于充实馆藏,广泛征集本省各县及沿海各省地方志,供教学研究参考。他还计划将该校图书馆向渔民开放,以普及渔业科技知识。1939年,定海沦陷,该校由日寇刼持迁往台湾高雄。
蒋希曾著有《集美学校图书馆》、《丰乐园图书馆概况》、《中外图书馆统一分类法》、《图书馆使用法》、《湘乡民间文艺》等著作。
后来,蒋希曾辗转去了美国,用英语从事文学创作,是美华文学的先驱之一。他在革命最困难时投身革命,此后又长期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从事革命文学创作。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始终以中国革命事业和美国华人走向革命的过程为题材,应当说,他是一个美华左翼文学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
他与美国三十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也使他成为研究中美文化交流史一个不可不论的人物,虽然这方面的大量资料至今仍有待于发掘。
一本研究二三十年代美国唐人街情况的书——Chinatown Inside Out ( Leong Gor Yun 著, 1938出版)涉及到蒋希曾的一些独特经历:
“宁汉分裂在(美国的)中国报界产生了特殊影响,《中国少年晨报》的编辑蒋希曾突然受人注意。蒋自称是共产主义者,此时被一帮右翼分子从编辑部驱出,不久连左翼分子(指国民党“左翼”)也跟他断了关系。后来他被美国当局作为共产主义宣传者而逮捕,准备引渡回国。幸亏他与美国一些重要人士有关系,因此被释放。他到了纽约,写小说自行出版销售,因而出了名。”
蒋希曾被迫离开《中国少年晨报》后,参与出版一份左倾的中英文周刊《中国导报》。由于南京政府发出的逮捕令,美国移民局将他逮捕。营救蒋希曾出狱的美国“重要人士”,从蒋希曾一年后出版的《中国革命诗》的短序中或可略知几位他的支持者,即《民族》杂志前文学编辑马克·梵·多伦先生,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文学教授阿许利·霍雷思·桑戴克先生,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约翰·杜威先生,名作家厄普登·辛克莱等人。这几位蒋希曾的赞助者都是二三十年代美国进步文化界的著名人士,连杜威在二十年代也是接近进步文化界的。这应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史实,说明二三十年代美国进步文化界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同情。
出面营救蒋希曾出狱的组织,还有美国的国际劳工保护会和美国公民自由同盟两个机构。
《中国革命诗》是蒋希曾的第一本诗集,洋溢着炽烈的革命热情,他的诗用半诗剧或表演诗形式写成。1931年,蒋希曾出版了《中国红》和《金拜》两部小说,1935年出版了小说《“出番”记》,1939年出版了三幕剧《死光》。在三十年代纽约大众戏剧运动中,蒋希曾相当活跃,在联合广场与十四街附近的街头经常能看到他参加的戏剧演出。四十年代初,蒋希曾移居好莱坞成为职业电影演员,先后在八部电影中担任角色。这些影片是1944年拍摄的《紫心》和《王国的钥匙》,1948年的《每星期天有鸡》,1949年的《国务院六四九号文件》,1950年的《街头的惊乱》,1951年的《走私者之岛》,1960年的《大洋二号》,1965年的《冬季舞场》。据一本《好莱坞人名录》记载:蒋希曾于1971年7月16日逝世于加里福尼亚州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