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41、我的伯父昂季将军

陈志鸿

据我父亲陈明祥的档案记载:他在缅甸有昂季、振祥、振春等四个兄长,还有一个大姐。1960年1月,时任缅甸国防军副总参谋长的昂季准将随奈温访华,在北京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订中缅两国边界协定;同年10月,他又作为缅甸代表团团长到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那时,我父亲是厦门市郊区侨英乡凤林村支部书记。周恩来总理派专人前来与我父亲联系,并指示地方政府协助我家寻找我曾祖妣郑氏墓,以备我伯父昂季返乡省亲谒祖。

                   昂季将军

昂季祖籍厦门市集美大社上厅角六柱新东,原名陈旺枝,上小学用的名字是陈天旺,昂季是缅文的名字。昂季1919年2月16日出生于缅甸西部的榜地镇区,按照集美大社陈氏族谱为“甲”字辈。他中学毕业后考入仰光大学,后转入军校学习,并参加了奈温领导的抗日军队,后改编为缅甸国防军任上尉军官。1949年他出任缅甸辅助军上校司令。1955年他作为缅甸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参加在曼谷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研究国民党军残部从缅甸边境撤走的有关事宜。

1958年昂季晋升为准将,出任缅甸国防军副总参谋长,成为奈温的得力助手。1959年9月他出任缅甸预算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全缅民族团结协会成立,昂季任副主席。1960年,昂季准将随奈温访华,在北京签订三个条约和协定。昂季精明强干,善于辞令,是位政治家出身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国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家乡人民为他深感自豪。1962年3月,昂季出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贸易发展部长兼工业部长。1988年9月24日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成立,昂季是第一任主席。

昂季对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出了贡献。中缅边界长2000多公里,是历史遗留下来极为复杂的中缅之间的问题。根据中缅两国政府1960年1月在北京签订的《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规定,1960年6月27日在缅甸首都仰光成立了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姚仲明为中方代表,昂季准将为缅方首席代表,就中缅边界具体问题进行商谈,着手勘察边界,树立界桩,起草边界条约。但是,此时在中缅边界30至62号界桩之间,也就是中国孟遮以西至云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间,300公里长的边界线缅境一侧,仍然盘踞着以柳元麟为首的数千国民党军残部,破坏和影响着勘界树桩工作的进行。不彻底清除这块“毒瘤”,勘界树桩工作就无法进行,中缅边民也无宁日可过。为此,中缅两国政府协商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缅甸境内,协同缅甸国防军,发起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消灭国民党军,保障中缅联合勘界树桩工作的正常进行。1960年11月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由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黎锡福、陆军十三军副军长崔建功分任正副指挥。在中缅边境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共集中了五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同月,由昂季准将率领的缅甸军事代表团飞抵昆明,两国军事将领共同商定了协同作战的有关问题。一场秘密的丛林战役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拉开了序幕。历史遗留的两国边界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中缅两国人民从此过着和平友好的日子。

1962年3月,奈温发动了第二次政变。政变后,昂季与奈温的政见发生分歧,特别是在经济上,两人分歧尤为尖锐。昂季主张改革,实行务实政策,招致奈温等当权者的反感,政变后的第二年就被解除一切职务。昂季被免职解甲后,以经营茶店为生,但一直关注政坛的变幻,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当局的错误政策,因而三次被捕。1988年8月24日,昂季第三次被捕刚获释,即在仰光举行的五千人群众集会上公开要求政府辞职,号召人民继续为民主而斗争。昂季曾是政府的第二号强人,因政见不同去职,他力主实行民主和改革。

1960年9月29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等高官,昂季将军(前排右四)同在

伯父昂季情系祖籍地,但因政治因素的制约,始终未能实现回乡省亲的愿望。早在1956年间,昂季就曾汇过1000元人民币,委托家乡族叔陈天时宴请亲堂。2007年9月4日他在我们的期待中来信,邀请我和家人有机会前往缅甸与他老人家和家人会面,因为我是他老人家在中国的唯一亲人。当年他已89岁,膝下有两子两女(字联)和五个孙子(字登)。我的伯父昂季将军因心脏衰竭于2012年10月25日去世,时年94岁。

                               昂季将军全家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