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6、几位令人感动的老校友

侯建人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相继举行新一届理(监)事就职典礼,依惯例,四方嘉宾、校友代表来贺。躬逢其盛,随总会祝贺团到港采访、组稿,有机会接触各地杰出校友,能听到感人的人和事。这里讲的是几个老校友的故事。

 

新加坡校友苏民生,九十岁,一家13位集美校友。他由家人护着,到港参加庆典,还为总会筹资万元

11月26日,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理监事会就职典礼的前一天晚上,东道主举行晚宴,为各路嘉宾接风洗尘。

席间,一位校友走到我身旁,对我说了几句话。因为宴会厅很热闹,听不清楚。我便由他带着,走到邻席一位老先生旁边。他把我介绍给那位老先生。老先生很客气,交给我一张纸条和一张印有照片和文字的卡片。纸条上用工整的钢笔字写着:

苏民生与集美

1.大哥:苏森锥读农科,日本一投降就去台湾造林;2.二哥:苏民三读商科,一生在国内政府部门工作;3.我:苏民生,抗战后期在安溪文庙读初中,1948年来新加坡谋生并入籍。因我是台湾女婿,所以我爱新加坡,也爱台湾,更爱我的祖国。……12.苏民生二姐女婿:沈松侨;13.苏民生堂姐女婿:林海水。

卡片的一面印着:红色的“恭贺新禧”“民生恭贺”字样中间是一个图案:四方的红线花纹,中间是一个蓝色的圆圈,圆圈上面叠印着一个变体的繁体 “蘇”字,显然这是公司的logo。下面有五幅照片:上面三幅分别是苏先生在庆典上祝酒照片、伉俪照和全家福;下面两幅分别是福建民间侨居和小学校舍落成照片,看得出这是苏先生在福建安溪老家建的豪宅和他捐建的安溪育民小学校舍。

卡片的背面是苏民生先生的个人信息。左上方是苏先生的玉照,玉照下方是“乐育英才 造福桑梓”,再下面是两枚奖章,分别写着“福建省人民政府赠”和“泉州市人民政府赠”的字样。右边三分之二是苏民生的各种头衔。其中有:第九届世苏大会名誉主席、福建工会名誉主席、传统南音社名誉社长、安溪育民小学名誉董事。再下方是几家公司的名称,有中文的,也有英语的,还有十几个人名及硕士、牧师、教授之类的学衔和职务。

显然,这是一位事业有成、爱国爱乡爱校的老校友。

据介绍,他已90高龄。但他的状态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千里迢迢前来参加盛会,足见他校友情深。虽然他有家人陪着,但行动还很健硕。

晚宴的主持人宣布:新加坡苏民生校友捐资人民币1万元,要求转赠给集美校友总会。

全场向他投过敬佩的目光。人们用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动和对这位进百老人的崇敬。

退休后十几年,李月珠、王国波夫妇坚持做义工,关心各级校友会工作。今年,夫妻双双被香港义工联盟评为优秀义工

2003年,李月珠校友从香港中银集团退休。退休后,她怀着一颗为弱势群体做点奉献的爱心,开始做义工。她做义工,得到丈夫王国波的支持。他不仅在家承担大量的家务事,使她有更多的时间做义工,还经常和她一起去做服务工作。

王国波也是集美校友,1960年曾任航海学校团委书记。他和李月珠一样,热心助人,热心社会工作。两夫妻退休后,经常去做义工,关心校友会工作。每次做义工,参加校友会活动,他俩都是夫唱妇随,妇唱夫随,一起参加。香港集美校友的活动,不管是哪家举办的,是香港集美校友会也好,中学校友会也好,侨校校友会也好,他们所在的航海校友会也好,他们都积极参加。香港集美航海校友会筹办期间,王国波和李月珠夫妇做了大量的联络工作,特别是联络、发动老一辈校友,他们真是劳苦功高。老校友少有人用电子邮箱,也不用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要和他们联系,多半只能靠电话,信件,有时还得登门拜访。他们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为促进香港集美校友的大团结,促进香港集美校友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李月珠和丈夫为人十分低调,非常和善,笑口常开。和他们交谈,他们总夸奖校友会的领导,说他们无私奉献,为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夸奖周围的人,经常讲起集美航海老校友陈英如,说她为人大气,慷慨,热心助人。她赞扬陈英如和她女儿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助学金。他们和集美校友总会保持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几次回母校参加校友活动。

                李月珠及其爱人王国波

多年来,李月珠和王国波为弱势群体服务,教普通话、教烹调、教唱歌、教跳舞;他们经常到医院探房,慰问病人;他们经常组织活动,联络有关人员。只要社团需要,他们又能做,他们就去做。李月珠先后获得50多份奖状。2016年1月,李月珠74岁,被香港义工联盟评为2016年杰出义工,获得优秀奖;10月,81岁的王国波也被评为杰出义工,获得优秀奖的殊荣。

                                 李月珠获得的奖状

夫妻双双获奖,他们感谢社会,更感谢香港各集美校友会组织,特别是香港集美航海校友会,是航海校友会和香港侨界社团联合推荐他们的。

 

陈振中校友的书房里摆满百科图书资料,但他最为珍惜的是上万张母校和同学们的照片,还有包括《集美校友》在内的母校相关的出版物

香港陈振中校友的公司设在铜锣湾一座高楼里,他的工作室是一间约20平方的书房,临海一面是一大玻璃窗,从那里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湾,看到往返穿梭的船舶。其他三面摆满书架,上面是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的写字台很大,上面也放着各种书刊、产品模型、样品。写字台后面的书橱,表面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大有文章。这些书橱是陈振中自己设计、制作的。这些书柜,每一个都有一个活动的大钢架,架上放着一个个从市场上买来的塑料筐,筐内放着图书、资料,每个筐都按其所装材料的内容,编上号。这些大书柜一排一排靠墙立着,里三层,外三层。因为每个书橱下面都装有轮子,可以前后左右自由滚动,任何一个都可方便地取出。

陈振中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7岁就跟父亲学工业,自小就喜欢科学,有科学头脑。他公司从事多方面的业务,搞矿业,搞建筑设计,研制、生产建筑材料、医药、医疗器械,只要有市场,他什么都研究,什么都生产。现在,他正领导一个小组,专门用电脑整理、编制族谱。他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他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都留有完整的原始记录。这些记录都存放在他那一个个的大书橱的塑料筐里。

                  陈振中在其书房

在这些书橱中,有几个是专门存放母校和同学、校友会活动的照片等资料的。多数照片都按照不同尺寸、年代、内容进行分类,存放在大大小小的相册里。这些照片有学生时代和同学的活动照,合影;毕业时同学互赠的半身照,更有历次校友活动和母校校庆等重要庆典的照片。他还完整地保持着《集美校友》等母校的出版物。

搞文物展览出身的总会理事长颜如璇见到这些照片、书报,如获至宝,问能不能借用,在集美搞一次展览。

陈振中不置可否。那是他的宝贝,他舍不得,所以没有答应;但他也没有拒绝,因为他知道到母校展览,更能体现这些宝贝的价值,他不好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