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感动的生命
在医院里总有一些医治过的病人或家属令人难以忘怀,有貌美如花让人怜惜的妙龄少女,有年逾古稀仍不信天命的垂垂老者,有不离不弃的夫妻,有四处举债支付孩子的治疗费的父母……他们在医院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演绎亲情、爱情和友情……
■神经内科里看到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坐在床上,眉清目秀,完全看不出是个病人。后来问了病房医生,才知道因为免疫系统异常,她腰部以下已经失去知觉。但她完全没有一丝悲观苦恼的样子,这让我很敬佩。她的主治医生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是一名大学教师,最初感觉到腰部以下渐渐失去知觉的时候,她无法接受这残酷的事实。她不吃饭不配合治疗,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她的丈夫每次给送饭她都不理不睬,有一次还把饭盒摔在了地上。她丈夫蹲在地上,默默地收拾着残局,对妻子说:“你就是想要我为了你而累死是不是?我不怕为你累死,你懂吗?我担心的是哪一天我真的累死了,就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子照顾你了!”一句话,让她霎时泪流满面。
■医院里,有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总是坐着自己的高级电动轮椅,在病房的走廊里“招摇过市”,即便轻轻地撞到护士,他也只是嘿嘿一笑,举起右手摇一摇,露出一口雪白的假牙,尔后悠然掉头,向着走廊深处扬长而去。无意中得知他是集美二院的退休职工。他总是拍着年轻大夫的肩膀,询问着一些大家或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可是他得到的答案大都是“退休啦!”或者“过世了。”这时他总是略带感伤,又怅然若失地望着大夫,说一句“就剩我自己了?”听到这里,谁也不能体会这位老人的心情:是无奈,落寞,还是孤独?夕阳西下之时,老人家总会守着楼道的窗外,望着远处林立的高楼。他的眼神似乎可以穿透那层层水泥钢筋,穿透那过去的岁月。人生何处不相逢?孤独的老人,寂寥的岁月,终究会随着年轮的盘错,寻回最初的幸福。
■急诊室,急救人员推进来一个心脏病复发的老太太,后面跟着那个焦急的老头。做了心电吸了氧气,老太太逐渐恢复了意识。老人舒了口气。办手续时,护士问他带了多少钱,老人说当时很着急只带了一千元。那好先交一千吧。趁护士写字的空挡,他拨了个电话,听他用很镇定的口气说道:“没事儿啦! 上班哪你就不用过来,要是有啥意外情况我再给你打电话,你再过来!”
我只看到老人的背影,很高大,背微驮,听口气是在给子女通话,告诉子女不必担心。听到这里,我心里便不是滋味。妈妈都躺在急诊室抢救了,可是爸爸还跟孩子说不用过来,那个时候妈妈的心里是不是很需要来自子女的关爱?可是他们之间很客气,一个说工作忙便不必来,另一个便不必来了。
那个老人在医生面前微驮的背影,之后我又在收费窗口看见老人等着交钱的背影。都是他一个人在忙乎。急诊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很多啊,老人中有一个犯病,另一个便坚强地承担起所有的角色。孩子过来看的不多,医生早已司空见惯。
分明是两个老人相依为命的感觉,我的心里酸酸的,我们早晚会有这一天的。到时候,谁会替谁去收费窗口排队呢?那个排队老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凄凉?
■这个农民工,施工时右小腿被倒下的钢支架砸伤,在骨一科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因为单身没人照顾,他在医院试着给曾经在一起干过一个月活儿的两个工友打了个电话。两位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医院。没有过多的寒暄,他们白天到工地打工,晚上到医院陪床,轮流照顾曾经的工友。“他们真是比亲弟弟还要亲。三个多月,我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都是他俩给我端屎端尿。”说到这里,一米八的汉子抹起了眼泪。
“我找人问过,再做手术,还得大几千元。我们可以出点力,多照顾照顾他,可钱上实在帮不上忙。”他的工友蹲在一边,一个劲儿地抽着烟。在自身生活也很窘迫的情况下,这两位工友不离不弃地照顾病人达半年之久。
如果把医院比作舞台,那么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喜剧,那些令人感动的生命,展示着人性的美好,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力量。(李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