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响彻云霄的战士和诗人的交响曲
——《鲁藜评传》读后
柯文溥
大概由于我一向关注福建新文学,又曾涉足过鲁藜研究的缘故,收到蔡鹤影《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之后,我爱不释手翻阅起来,我觉得这是国内第一部的鲁藜传记。到目前为止,以我所看到的也是最详尽介绍鲁藜生平,评论他作品的著作。
全书首尾计31章,28万字,由鲁藜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组合成的。透过鲁藜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诗人一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最终无怨无悔成为钉“在诗歌十字架上”的殉道者,书中还透露出他的传奇经历,社会交往,爱情生活,轶闻趣事等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既有史笔,又有文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才华洋溢的诗人形象。
蔡老师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他追寻这位诗人乡亲的足迹,寻觅有关鲁藜的资料。当时,他遍访全市的书店、图书馆、旧书摊,都很难找到鲁藜的诗文集或有关研究鲁藜的专著。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找到四大卷《鲁藜诗文集》并认真钻研过,还搜集过《今晚报》等鲁藜佚文以及散落各刊物上有关评论,汇集于书中,为了弄清鲁藜身世,他母亲姓名,他不辞劳苦去诗人家乡翔安许厝村遍访当地故老,又找族谱,为鲁藜气质禀性的形成,提供有力证据。评论中对引文出处,都有诠释,有的为了对照引文,还找解放前后出版的书籍进行校对。书中附有许多照片,有的外面不易看到的,弥足珍贵,有的是作者还费劲亲自拍照的,与书中文字相映,图文并茂,书末附作者编写的《鲁藜研究文章索引》,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不少方便。
全书采用辐射式的内在结构,以鲁藜为核心勾勒出与其交往涉及各个梯级历史人物,对他们生平、职务一一作了详细介绍,连“胡风反革命集团”发难者舒芜,作者也认真查过《胡风全集》第三卷,让读者看到舒芜的全貌,而胡风与周扬的纠葛,远在左联时期就埋下,它是造成鲁藜一生命运悲剧的的祸根。作者打破传记编年史的传统体例,置于全书卷首叙写,有了这一章,全书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奠定了全书基调,仿佛一支悲怆序曲,预示将是鲁藜一生悲剧性的命运的开端。
此外,传记还涉及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1936年鲁迅逝世后情况,延安“拯救失足者运动”,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反右”运动,十年浩劫等等……凡涉及传主有关重大事件都在他人生足迹和心灵历程上打下深重印痕,让读者清晰看到时代浪潮对鲁藜个性、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作者并不着重对诗人具体作品的评论,而是把笔墨落在他生平描叙和气质刻划上。第一章描述鲁藜的故乡许厝村:“翻开许厝村的历史,是一部风的历史,风孕育了许厝人与大地搏斗的全部生命力;风,磨炼了许厝人漂洋过海的勇气和毅力。”作者探寻了古老许厝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描绘了那片贫瘠土地上辛勤、强悍的民俗人情,而这些正是培育鲁藜禀性、气质的土壤。童年时流浪海外,亲历了侨胞穷苦的生活。一位镶牙的老乡在他幼小心灵播下诗的种子。就学集美时迷恋上诗的缪斯,地下共青团员陈剑旋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在上海他参加“左联”、入党,是他命运转折点。抗战炮火中,他饮马延河畔,转战晋察冀边区,“血和泪交织的战斗生活升华为诗歌”。鲁藜曾对我说过:“到延安是我人生与文学之途的一个里程碑,在厦门和上海,我写过不少作品,但揭开我创作的新篇章却是从延安开始,我真正从这里获得创作源泉。”延安的窑洞、宝塔山、灯火、夜会,在他面前展示出一幅幅多采的画卷。一组《延河散歌》唤起后方多少青年对延安的向往和敬仰。远在重庆的胡风出于提携新生力量,将这位素不相识的青年诗人的《锻炼》《醒来的时候》编入“七月诗丛”。从此,命运将他与胡风联结一起,创造了他成果辉煌而又苦难深重的文学生涯。
鲁藜的夫人王曼恬是毛主席的表亲,如果他热心于仕途,本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飞黄腾达,但他不耽私欲,不鹜利禄,潜心构筑的仍是诗的世界。他的本质是诗人,作者对传主定位十分准确,对他思想创作发展轨迹十分清晰。
作为一部文学性传记最重要莫过于塑造一个真实可感、血肉饱满的传主形象。作者较成功完成这一任务。他并不满足于从外表描绘鲁藜的形象,而是参阅了诗人生前日记以及别人回忆文章,加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揣摸他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如他最初奉命在同安组织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配合19路军“闽变”,逃脱军警围捕后,他有过彷徨迷惘“路在何方……”的心情,这是符合一个未及弱冠之年,初上革命道路的心情。又如1943年在延安“抢救失足者”的极“左”思潮中,鲁藜被作为“特嫌”,作品不能发表,他的心“碎裂”,“永远碎裂”,“简直生活不下去”,而当党中央为受冤屈的同志甑别平反后,他的精神立即得到升华,名作《泥土》正是他“战胜自我矛盾的自白”。《泥土》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它的容量不小,内涵丰富。珍珠昂贵,光泽诱人,但它与群众落落寡合,所以时时有被“埋没” 的痛苦,鲁藜愿意把自已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为人民大众做出奉献。鲁藜生前写过不少优美的自传性诗文,作者巧妙利用他的行状和心理活动细节,将它引用揉入,融化在心理描写中,进行创造性生发,既深化了鲁藜形象的塑造,又使传记更具文学性。
作者还精心挑选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从各个侧面展示鲁藜的性格特征,如他离开海外行将回国前,在女友沙玛门前“摘取你窗前一朵丁香”,一个细小动作,却是塑造鲁藜年少时形象重要一笔,表现出对女友真挚深切的情谊。又如诗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当年那屋后几棵榕树,引起他对世事沧桑的万分感慨,抒发出对家园一片深情,类似例子都有助于对传主性格的呈现。
作者还用许多优美文字描绘自然景象,集美黄昏落日的斑斓景象,延安的城池、宝塔、延河、窑洞,厦冂小摊贩吆喝,江湖卖膏药等。尤其开头作者浓墨重彩泼洒出一幅幅许厝的自然景物,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人情,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为人物服务的,更能衬托出人物的思想情操,显示出他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最后值得一提的,传记语言很有文采,曲折有致,笔锋常带感情,不少篇章犹如抒情散文,一扫常见许多传记的枯燥乏味,令全书增色不少。
鲁藜是中国新诗界引人注目的“七月派” 的重要诗人。作者以“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追寻着这位诗人乡亲的足印,多方收集、釆访、调查、研究,呕心沥血完成的传记文学作品《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翔实、详尽又生动地记录了诗人鲁藜不平凡的一生,如同描绘翔安土地上巍然屹立的一棵古树的年轮,栩栩如生,维妙惟肖。捧读这部著作,我不由为鲁藜一生许多曲折蜿蜒、感人泣下的真实故事而动容。我想,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渴想着读毕掩卷之后,镂骨铭心,终生难忘。”(引自中共翔安区委宣传部原部长洪龙泉为《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所作的序)胡风说过:“诗人和战士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鲁藜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一支战士和诗人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