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秀:他为心梗患者打开“生命之伞”

金哲秀,主任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学博士。1989年大学毕业即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1997年开始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工作,曾先后到日本岩手县中央病院和日本富山县砺波市立综合病院研修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18年的心脏介入诊疗工作,金哲秀主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慢性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目前已独立完成近两千例。能够独立完成单腔、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每天背负铅衣为患者手术
半个月前的晚上十点多,忙碌了一天的厦门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金哲秀博士刚刚打算休息,就接到了院里的电话。又有心梗病人需要抢救,金哲秀快速穿起来早已准备在床头的衣服,赶到了医院。
患者是一位家住集美东安村70岁的老伯,在看电视时突然感到胸闷,紧急送入第二医院后被确诊为心梗,需要马上施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延误一分钟都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在进入手术室之前,金哲秀换上一套蓝色铅衣,这种防辐射的围裙重达10多公斤,穿上让人感到整个人都要往下坠,肩膀和腰都很吃力,而他每天都要背负这样的铅衣在手术室里给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在造影机显示下,一根钢丝穿过病人血管的堵塞处送到心脏血管远端,球囊则随后沿着钢丝来到了堵塞处。从外面的电脑屏幕上可以见到复杂如迷宫的心血管网络,在这样的血管迷宫中寻找突破口,也在为患者寻找一线生机。
压力泵在病人体外加压,血管堵塞处的球囊立刻充气,原先狭窄的血管一下子被撑开了。这样一根二十多毫米长的网管状支架,在金哲秀主任的手里定位扩张,牢牢嵌进病变处的血管壁里,就把原本狭窄的血管稳固地撑了起来。立刻鲜红的血,沿着支架中间的空隙,冲过原先堵塞的部位,给患者缺氧的心脏注入新的活力。
患者的生命警报解除了,金哲秀主任长舒了一口气。从医20余年,像这样的救治在金哲秀主任的从医经历里早已司空见惯。
“很奇怪的,当我双手伸进手术穿的蓝色铅衣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精神,毫无疲倦感,整个手术室全都亮了的感觉。”没有豪言壮语,敬业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诊疗技术是心内科最重要的手段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心脑血管病毫无疑问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约为2.3亿,相当于每5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病。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像心脏介入就大大地遏制了冠心病的肆虐。”金哲秀主任说起自己的专业,带着点自豪,下午三点多刚从手术室出来的他,似乎已经习惯了不规律的吃饭时间,放在导管室里的一盒饭菜已经凉透了。“与要开胸的心外科不同,心内科中的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的微创诊治方法,这些都需要手术的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我们心内科就相当于半个外科,说到底,诊疗技术是心内科最重要的手段。”
与癌症不同,冠心病对人的打击有着突发的摧毁性。三、四分钟的耽搁就是一条人命。抢救过来了,不仅救了一条命,也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我们心内科小的手术一两个小时,难的手术要三四个小时,有空了就导管室里吃个盒饭,喝点水。有时候晚上10点、11点才从手术间出来是常事。外面刮风下雨我一概不知道,只是常常出门才发现天已经全黑了。”这位从业20多年的医生已经记不得和他的团队一起抢救过多少危在旦夕的病人,在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语气平静。
医生做的越久 越是战战兢兢
“随着做医生阅历的加深,我的胆子越来越小。”在采访中,金哲秀主任不经意说出这句话,看到记者有点意外,他笑着补充:“人体医学有其特殊性,任何手术都不是100%成功,面对危重患者我只能是遵循操作规范,尽职、尽责,不容丝毫疏忽。但医学毕竟有其局限性,医生也不是神仙,不是任何疾病都能医治好的。”
在某些程度上来说,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使得心血管介入医生是在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健康去换取患者的生命,所以每一个生命意外其实也是对医生的打击。金哲秀主任感叹,社会大环境使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每况愈下,但当医生面对危重患者时,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压力和手术风险,全心投入到抢救中。
“每一个心血管病人都是一份考卷,稍有疏忽就无法挽回。”就是秉承着这个念头,自开展介入手术以来,除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外,由他救治的介入手术患者死亡率为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依旧默默的和他的团队一起在手术台前执着于给每一个受伤的心脏注入新的生机。(李方芳 李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