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纪念张楚琨先生

张楚琨先生


今年2月7日是著名爱国侨领张楚琨先生逝世15周年。张楚琨先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四届、五届、八届委员,六届、七届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张楚琨先生1912年1月17日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早年随家人侨居新加坡,后在上海公学大学部攻读法律。1921年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三次被捕入狱。1937年起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任副刊《狮声》主编兼评论员,并参与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南洋总队”(任宣传部长),协助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以“筹赈难民”的名义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筹集资金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以《南洋商报》特派员身份回国采访,足迹遍及西南、西北战区的前线及大后方,向海外报导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抗战新闻,并受周恩来、叶挺、叶剑英等多次接见;在此期间,他还受托为该报聘请编辑主任,经周恩来推荐、委派胡愈之赴新加坡就职,凝聚和强化了南洋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参加陈嘉庚率领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的诸多活动,为激励中国军民抗日斗志而奔走、呐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胡愈之领导下参加抗敌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前夕,与胡愈之、郁达夫、沈兹九、高云览等进步文化人士撤退到苏门答腊丛林流亡,隐姓埋名,但夙志不移,仍和日寇周旋,险遭日寇所害。

战后,为了筹措资金发展海外民主事业,张楚琨与高云览合作经营土产和运输,并于1946年在新加坡协助陈嘉庚投资创办进步报纸《南侨日报》,任董事兼总(经)理。该报旗帜鲜明地宣传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主张,反内战,争和平,并支持当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被誉为“民主堡垒”、“公众喉舌”,对此,毛泽东、周恩来都曾题词褒扬。1948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新加坡分部主任委员。1949年初,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用自置的运输船和登陆艇,多次冒险通过台湾海峡,向山东解放区运送大量军需物资,屡次立功;后又将两船交给国家。

建国前夕,张楚琨弃商应邀来京参加新政协。1950年起成为国家干部,相继担任政务院情报总署专员、新华社华侨广播编辑部副主任,同时参与筹建中国新闻社,任副社长,还担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955-1962年,他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调任厦门市副市长,负责文教、卫生、体育和侨务工作,协助陈嘉庚先生创办、捐助华侨博物院,办好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陈嘉庚先生得力助手;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做了很多工作。1956年,他参与筹建全国侨联,1962年调任常委兼副秘书长。

“文革”期间,他曾住“牛棚”,下“干校”,但赤子之心不变。“文革”结束后,为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他于1982年倡议创办了全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并任副主任。自1984年起,任全国侨联顾问(副部级)。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曾兼任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和民盟中央常委(兼联络委员会主任)的几十年里,他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勤于建言,逐年提出议案,视察过全国许多省市,并参加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泰国,广交“三胞”朋友,同时主编《陈嘉庚》(画册)、《回忆陈嘉庚》和《峥蝾岁月》等书,充分展露了他非凡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政治才干,令人钦敬。尤其是在1983—1986年肩任全国政协落实政策调查组副组长期间,为拨乱反正工作做了大量实事,产生了很好的政治影响。1992年后,他还兼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他老骥伏枥,以耄耋之年为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工作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筹建殚精竭力,还多次前往东南亚、北美等地慰问海外侨胞,并募集善款。在福建厦门及泉州,他是华侨博物院的创办人之一(为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和集美大学筹建人之一(为常务董事),并长期兼任厦门大学校务顾问、华侨大学董事等社会职务。张楚琨关心集美校委会和集美校友总会工作,他为集美图书馆赠送了大量的图书。他为家乡文教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辞辛劳,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楚琨是优秀的老一代爱国华侨和爱国民主人士、老报人。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是跟随中国共产党并与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忠于人民的一生,是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热心为华侨华人服务的一生。他长期工作在陈嘉庚先生身边,总是以陈老先生的爱国精神、人格力量和工作态度勉励自己和他人。他政治上光明磊落,坚持真理;工作上勤勤恳恳,一心为公;学习上严谨求实,笔耕不辍;生活上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敬重。

楚琨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本刊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