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集美学村的村校共建

陈新杰

1923年“集美学村”这地域别号启用后,集美随之成立了村校共建自治组织集美学村委员会。日寇入侵厦门后,1930年代末,集美学校疏散内迁,离开集美,集美学村委员会随之自动解散。人们习惯称学校为“集美学校”,称村社为“浔尾社”或“集美村”,“集美学村”在民间并未普遍称用。陈嘉庚先生逝世后,集美学村内各校分开归各自所属政府部门主管,不再统称“集美学校”。1980年代后,集美的学校逐年发展,超越陈嘉庚先生的集美学校的范畴。为弘扬嘉庚精神,永远纪念集美学村的开拓者陈嘉庚先生,“集美学村”被挂上了集美的牌楼,也成了厦门市的烫金名片。

 

学村的形成

集美本是丘陵地,自古就有“七星坠地”之说。约1平方千米陆域上分布着七个小山包,无溪无河,可农作之地匮乏。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只得或捡高或就低,购置不能耕种的荒地、废地,见缝插针建校舍。1913年3月10日,陈嘉庚以2000银元买下这口鱼塘,移泥将小洲扩充填平,在上面建校舍。同年9月集美学校的第一座校舍及第一个操场落成投入使用。之后,陈嘉庚又创办了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幼师、女子小学、幼稚园等校。诸多学校,教学楼、教辅及生活配套设施都需要建设。小洲远满足不了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小洲之北的盐碱滩涂地建起了校舍及标准大体育场。随后,学校的建设向高处废杂地延伸。郭厝居民区西部的高岗上建了允恭楼群;岑头居民区的北部山坡上建了教员厝(教职工住宅区);二房角居民区的北部山包上建了尚忠楼群及幼儿园园区;在渡头角居民区南部高地的乱坟场上建起了延平楼。

学村小洲地处集美村的中部,而校舍又分布在集美村的各个角落,这样集美学校无形中夹混在渔村里,形成了校在村中,村在校中,校村混合一体的学村。

 

“集美学村”的启用

集美半岛挑起杏林与同安两湾水。早年两湾水交汇处(今建高集海堤处),潮卷海沙积成集美至高崎的海峡沙滩带。沙滩带小潮时日不淹水,大潮时日潮退下后仍可通行。集美是过往厦门岛距离最短,水流阻隔最浅的节点,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屡为战争所殃及。1923年福建军阀与广东军阀交战,闽军泉漳失利,集中厦门。8月粤军官长率师数千人驻扎集美学校,集美成为军事冲突之要地。9月初学校开学,两名学生乘船经过闽军控制的海域,在船上中军队流弹而一伤一亡,更激起全校师生对战争的憎恨。为了学校师生的安全,为了学校免受战争之祸,为了求得安定的教学环境,嘉庚校主致电闽粤两军首领,表明他取中立态度,学校不容任一方军队驻扎。叶渊校长当即率领全校师生请愿,抗议军队的暴行,不许在学校驻军,与校主的电告呼应。学校的请愿书将“学校所在地”定义为“学村”,要求“永久和平”,请求南北各级军政当局承认划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请愿书提出了承认集美学村的公约,《承认集美学村公约》由此随请愿书通报国内各级军政当局,“集美学村”之称从此启用。

 

学村委员会成立

集美学校的请愿书一发出,南北军政当局、社会名流、报社等纷纷复函表示赞同、支持,学村内两军对峙的局势日趋缓和,未发生战争。10月底,集美开始筹备成立学村委员会。

集美学村委员会规程规定,本会以筹备集美学村使成为极文明之模范村为宗旨;本会联合学校校友及集美社家长(族长老大)组织之:会长为校主(陈嘉庚、陈敬贤昆仲),副会长为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可受托于正会长,代行正会长职权),集美社(渔村)各房角的老大及学校教职员64人组成委员会。学村委员会设有教育、卫生、建筑、警务、统计、文牍、会计、交际等8股,股长由家长或教职人员担任,诸股长为委员会常委。集美学村委员会在原女子小学校舍(今集美大社路113号)设办事处,为协调村、校关系和社区文明建设而工作。

集美学村委员会成立后,阅报社、通俗演讲所、村民自治会立即完善或扩展。接着成人教育得以规范,戒烟禁赌得以推行;村内公共卫生状况有所改善,在村民聚居的地方建公共厕所;开辟学村内通道网;民间商业活动集中在同集公路(今岑西路)旁,商场建设拟定在龙王宫码头(今杏集海堤集美堤头,当年为深水港)地段,把街市与学校隔开,使市井的喧嚣远离学校。自治会还规定继续筹办农林大学高等专科,并规划在天马山一带大规模造林;图书馆、美术馆、幼稚园、商科、教职员住宅等择地开始建设。此后,渔村内房与房之间,角落与角落之间发生的纠纷,学村委员会都介入调解。陈嘉庚还带头捐款建置集美学村公益产业。陈嘉庚在故乡的办学环境越来越好,集美学村一步步走向文明。

集美学村外求平安,内构和谐;集美学校村校共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