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校主族属生升入安溪集美中学读书
抗战爆发后,校主陈嘉庚故乡陈氏族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子女辍学。在陈嘉庚的支持下,少数超龄儿童、青少年,克服种种困难,继续升学,集美学校称之为“校主族属生”。
生长在集美的“校主族属生”多数辍学
集美学校内迁后,1938年5月10日,日军登陆厦门,12日集美小学紧急迁入后溪乡石兜社上课,以后又在集美难民救济所聚居区周边的霞店、仑上、珩山设立分校,难民生活十分困难。校主族属生绝大多数辍学。
集美难民出逃后,年复一年,积蓄花尽,贫病交加,许多人卖儿送女,身故异乡。有些外逃的村民想,与其客死异地,不如冒险回乡。于是,他们便举家返里,冒着敌人的炮火,从事生产。而日渐长大的子女参加劳动,学业荒芜。
校主指示 限期设立小学分校 超龄子女复学
1940年3月,陈嘉庚回国慰劳,10月31日返抵故乡。当乡亲们提出渔具漂失,无力购置,无法生产,生活困难时,陈嘉庚立即指示有关人员,从速解决。乡亲们又要求设法解决失学在家参加劳动的子女就学问题,陈嘉庚指示陪同的陈延庭老师办理,第二年春季完成。
1941年2月,集美学校校董会在集美设立小学分校,先后有一批超龄的校主族属生,享受免交纳学杂费的待遇复学。我与其他一些同学边劳动,边读书。
小学毕业后,多数人按集美学校规定:申请享受免半膳费的优惠,升入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初中。
结伴同行 翻越崇山峻岭到安溪
集美与安溪县城相距约160里,沿途崇山峻岭,羊肠小道崎岖难行,且有土匪拦道抢劫,十分艰险。校主族属生,每学期开学到校和放假回乡,都结伴同行。他们早晨从集美出发,下午抵安溪龙门,夜宿客栈。第二天从龙门步行至安溪县城;如果下午从集美启程,黄昏到达同安县城,住宿客栈。第二天早上从同安县城出发,可直抵安溪县城。返程即相反。
从集美小路上同美公路,公路路面坑坑洼洼,车辆无法行驶,步行也很困难,40华里要走4个多小时。同安至安溪的公路也如此,学生时走公路,时走山路,交错而行。
男生在同安城关买双纱带的蔴草鞋上路,行至汀溪隘头十余里的平坦地,过上埔桥就是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直达御史岭、半岭,到云雾缭绕的东岭。进入安溪桂窑盆地,再登上崎岖的龙门岭,然后下坡陡弯急的路段,到龙门圩。一般在同安城或隘头、桂窑或龙门圩、或官桥,路旁饭粥摊吃饭;渴了,就喝山涧的泉水。
从龙门至安溪县城,走大溪边的公路,经官桥镇,跨澳江桥,抄小路临北石,驾舟祥云渡抵城厢西街,拐向南街底旁东隅,就是文庙校舍。
半岭至东岭间的两处险境,让人提心吊胆:半岭“五里林”石阶路,两旁林树茂盛遮天,传说老虎经常出没。走到此地,男同学手持木棍,“敲石震虎”,在前后护卫,快步走出险区;同安与安溪交界径地的小峡谷,名“杀牛坑”,是匪徒伏击抢劫的地方。到此地,同学们紧缩队伍,急速通过。
四十年代末文庙集美初中校舍的摆设
文庙总建筑面积6363平方米,东南向,五进庭院。自南向北依次为: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厢、大成殿、崇圣祠、集贤祠等。四周并绕围墙,形成完整纵横的建筑群,附属建筑有泮宫、明伦堂、教谕廨等。当时,集美初中校舍就在此。
进入悬挂蟠龙金匾“文庙”的棂星门,石埕两侧厢房为一年级教室;戟门改造为校长、教务、训育、总务室,办公场所;门内大石埕是师生集会活动与学期考试的场地。1940年10月27日,校主陈嘉庚从延安返抵母校视察,就是在这里向师生、校友们演讲的。东西厢为二、三年级教室;大成殿为二、三年级寄宿生寝室,单人的竹床,整齐的内务;崇圣祠是一年级寄宿生寝室,双层的木架床;集贤祠为带眷教职员住宅。
大成殿前两侧,东通明伦堂、西通贩卖部。大成、崇圣祠东边新建一列简易教室六间,常为新生教室。音乐、美术、劳作教室在文庙外的龙津观,膳厅在忠烈祠等。
校主族属生到校后,在各自的组班里上课;寄宿生膳食与寝室由学校统一安排。
寄宿生校内生活与学习态度
一列列八仙桌在大膳厅排开,每桌八名学生,站着吃,白米、红米混杂。早晚餐稀饭,管饱,下饭的菜有:咸菜、笋干、酱瓜、水煮花生仁、剪块油条等。午餐是定量的“加自(草袋)饭”。每桌八袋,每袋约12两米(375克),每生一袋。冬天,桌中放着烧木炭的暖炉,四菜一汤,菜肴轮流安排,主要有:加拔菜、过兰菜、笋干、芥菜、瓜类、萝卜、芋头、马铃薯、茭白等,薄肉几片。这在战时,算是相当丰盛了。此外,商贩承包的贩卖部还给经济较好的学生供应课间用餐、夜宵。
初中生规定必备黄卡吱的童子军制服,包括马裤、鞋袜、帽等。我们贫苦生买不起,就向亲友讨旧的白色衣服改缝,或买龙头细布缝制,缝好后用渔民染网的原料,或黄土,染上与黄咔叽相仿颜色。我们没有鞋袜,一年到头赤足。学生都有一个针线包,衣服被帐破了自己缝补;衣服脏了自己洗。周日,同学相邀往溪边洗晒衣服。兰溪是我们每天晚餐后前往洗脚的地方,往返散步,一举两得。
学习很紧张。白天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晚上上自修,不得无故缺席。早晨起床后,同学们在教室里、到泮池畔、杨柳旁、瓜棚、绿荫下、兰溪滩上,诵读;晚自修两节课,下自修后,工人把大汽灯提走,仍有同学在自制的小煤油灯下做功课,不等值日导师驱劝不离开教室。回到寝室后,仍有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还有人利用周日往兰溪洗晒衣服的时间际,复习功课。
勤奋出人才。陈自谦、陈顺言、陈国良、陈流等都读出好成绩,有的还获得奖学金。初中毕业后,他们分别升入水产航海、商业学校深造,后来参加革命,成为国家的栋梁才。(陈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