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我国“行”的问题》小介
陈嘉庚一生著述颇丰,特别出名的是《南侨回忆录》,1949年后至今有至少16种版本之多;另《陈嘉庚言论集》和《新中国观感集》也各有两种版本,其它著作版本大多几乎只有民国版,至今已是难得一见的稀缺品。本文介绍的是《我国行的问题》一书,其作用和价值有待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一、《我国行的问题》之版本
《我国行的问题》一书,从书末的陈嘉庚落款来看,脱稿完成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但发行时间仍存歧见。可查的有两个版本,据《物调旬刊》1947年第7期对该书的评介,两个版本分别是:
版本1:是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由嘉庚风出版社印行的版本,51页,该版本很有可能是初版。封面见图1:
此封面图来源自古籍网,其相应提供的著录项显示:该书属于陈嘉庚学会丛书,由嘉庚风出版社发行,51页。这个版本的著录项信息在次年,即1947年第7期的《物调旬刊》(责任人(主编):东北物资调解委员会,出版单位:东北物资调解委员会)上刊载的一则书报评介上得到印证。该评介即是对该版本的《我国行的问题》一书的推介和介绍。见图2:
评介中提及该书的著录信息:该书完成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出版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由香港嘉庚风出版社出版。评介认为该书是陈嘉庚先生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部著作,因为该书的完成时间是1945年8月17日,正好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的两天。
由上两处提及的出版社都是嘉庚风出版社,以上封面是否为《物调旬刊》提及的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发行的版本,而这个版本是否为初版?这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此封面图及著录信息为古籍网提供。该网提供的著录信息,包括出版社、页数,与《物调旬刊》1947年第7期刊载的《我国“行”的问题》书评所提供的版本信息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假定以上两个版本是同一版本,但是否是初版,难下定论。
版本2:是民国三十五年六月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刊行出版、南洋印刷社承印的版本,40页。封面图及版权页见下图3、图4:
这个版本的纸本目前还能看到,但数量不多,几乎是各个收藏单位的孤本。但从目前可查的资料看,学者引用的几乎是这个南侨总会刊行本。而这个版本是否是再版,或第几版,无从考证。原来认为1946年6月南侨总会刊行本是初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予纠正。
以上两个版本的发行数量,无从查考。版本一几乎无法看到真本,而版本二还可见到纸本。以上两个版本的差别除了出版社之外,还有页码的不同,版本一有51页,版本二为40页。此外,个别章节的标题也有差别,见下:
二、陈嘉庚著写该书的目的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与初衷,作者在书前小引中进行了阐述。他简要分析了关乎民生、国家、社会发展的“行”的重要性,衣食住行中“行”决定着其他三项及人民幸福问题,因此,“行”的重要性自不必明说。陈嘉庚对比了当时国内外现状,阐述了西方国家在“行”方面的先进发达:欧美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蒸汽及电气设备使交通工具日新月异;概述中国在“行”之方面的缺失、问题、困难和改良的必要性。文章写道:而我国“自中外交通以来,政治腐败,主权丧失,舶来品日来侵蚀,不但衣食住之物品源源输入,而‘行’所需要之舟车,竟完全倚靠外来物,或操于外人之手。虽有极少数人稍获利益,而国计民生受漏邑之害,日甚一日,惨重莫可言语。”作者写此时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对此局势的挽回之术,并警示:如不设法补救,数年之后,每年金融之大漏邑,虽海外千余万华侨血汗外汇之金钱,不能抵塞半数,便是全国任何一种大宗出口物,如茶丝豆亦不敷其垫补。(见《我国“行”的问题·小引》,陈嘉庚著,南洋印刷社,1946年6月,小引页)他在抗战避难爪哇期间即考虑这个问题,他写道:凡此种种“……深觉均与‘行’之一事有关系;故衣食住三项之外,加以“行”字,盖舍此则幸福目的不能完全达到也。”抗战胜利不久此书便脱稿发行,为的是呼吁国人及时采取行动。
三、书的内容梗概
该书分四十三章,从内容看,除个别地方提及火车、电车、泊油路外,全书大概可分成二部,反映了他对和平之后中国交通工业建设方面的大胆构想。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主要论述航运涉及的相关问题,叙述海、江、河的航线问题,及轮船的设计、制造,船客的待遇,航校的设立,厂坞的建设,并提及航业收支问题;第二部分,自第十四章至第四十三章,论述陆运涉及的相关问题,叙述中国汽车,脚踏车必需之数,汽油的来源,提倡大力发展火车、电车及汽车等陆地交通工业,以取代落后而又违反人道的人力车。对自制汽车,车胎的计划,橡胶的栽培,胶厂的地点,建筑,电力,机器等事业的论述相当详尽,并附有制造程序、需要工本、机器安装等的详细说明和预算,并加上他个人数十年从事橡胶工业的经验。《物调旬刊》评论说,尽管忽略了航空问题,该书确是一部有价值的名著,值得一读。
现在,尽管该书稀缺,但许多研究陈嘉庚的著作和文章的参考文献中,都能看到该书的条目,这说明该书和《南侨回忆录》一样,也是陈嘉庚一部重要著作。如果该书能得以再版发行,那实在是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之幸。(陈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