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魂牵梦绕尚忠楼

尚忠楼,集美中学曾经的校园。

1952至1955年,我有幸在那儿读书、生活过。60年过去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我对它思念之深切,用“魂牵梦绕”来形容,实不为过。这是因为——

一、尚忠楼让我感受到回家的温暖。上世纪50年代,在东南亚侨生“回祖国去”的大浪潮中,我于1952年毅然决然踏上回国的征途。当时的我年仅18岁,未经监护人的同意,身无分文(连那张回国的船票也是同学们资助的),离家出走,回国后举目无亲,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一大堆问题,我看上去似乎很勇敢、很镇定,其实内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忐忑不安。只有到了集美,走进尚忠楼,我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地,完全释然。

那一天到达集美码头时,集美中学和集美侨校的欢迎队伍向我们拥来,帮我们拿行李,把我们分别迎到尚忠楼和集美侨校。那时已是11月底,天气转冷了,学校给我们发放全新的蚊帐、棉被和棉衣,让我们穿得暖,睡得暖和踏实。接着发放饭菜票和零用钱,这样,我们的衣食住行完全解决。我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觉,爬起来给海外的同学写信报告,让他们分享我的喜悦,也消除他们对我的担心。

当年的集美中学,侨生人数占七八成,有“侨生摇篮”之称。侨生有很多优点,其中有两点特别突出,即热情,肯帮助人;耿直,有啥说啥。我刚到集美,人生地不熟,班长、新加坡归侨郑场就多次找我谈心,做思想工作;同班同学、印尼归侨郑宗奇见我缺钱少衣,把自己全新的衣服送给我;同班同学、印尼归侨曾国景在我生病期间,为我端饭送水。而我英语较好,也尽力帮助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同学。那时,我们高中38组乙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友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二、尚忠楼的三年,是我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校主陈嘉庚先生为尚忠楼取楼名的一番良苦用心,我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而且懂得了永远忠于祖国,永远忠于人民的道理。集美中学(尤其是叶振汉校长主政时),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集美校委会不定期组织我们聆听校主陈嘉庚先生的报告,学习他老人家的爱国思想。叶校长利用国庆等重大节日,给学生讲他自己早年的革命斗争经历,激励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班主任林生淑老师通过班会及各种场合,用“诚毅”校训教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我在去年写的“八旬感言”里总结了两点:其一、爱国是贯穿我这80年的主线,其二、堂堂正正做人是我这80年坚持的原则。而爱国,堂堂正正做人,正是我在尚忠楼时渐渐形成的。

三、尚忠楼对我而言,是一块政治运动没有波及到的净土。其实,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哪一年、哪一个地方没有搞政治运动?人们都生活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的日子里。只是在尚忠楼的那3年,我们还是中学生,没有搞到头上而已。1957年反右斗争,我们大学生也不能幸免。我因为所谓“严重丧失阶级立场”而被划为“中右”,就是右派边缘。1966年那场文化大革命,我因为“海外关系”,因为“保皇”而被揪出来批斗,关进“牛棚”。经历这几次政治运动的磨难,对比在尚忠楼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叫我怎么不思念尚忠楼呢?

60年间,我几次回过集美,每一次我都要跑到尚忠楼,看上一眼,摸一摸它的楼墙,问一声“尚忠楼,你好吗?”2005年,高中38组两个班原定举办一次离校50周年聚会,后因故未办成。大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那一年的一天晚上,我竟梦见回到集美,与同学们相互搀扶往尚忠楼的楼梯上爬……(周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