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集美医院妇科的故事
喜怀宝宝暖人心
我叫小华,女,32岁,厦门集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民,结婚多年未能孕育,期间花费几万元多方拜访名医诊治,吃了好多好多中药,均无效而终,近乎绝望。
机缘巧合,经我一个好朋友介绍,找到集美医院(厦门第二医院)妇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住了院。在妇科实施了微创手术,发现严重盆腔粘连、子宫输卵管严重破坏,几乎丧失自然受孕的机会。
妇科医生的精心医治驱除了病魔,恢复了我的生育功能。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如愿以偿,现在妇科确诊已怀孕3个月,胎儿发育良好,我激动得流下了感恩的泪水,甜蜜的泪水。
感谢厦门第二医院妇科冯继良主任医师及全体医务人员爱心仁术,是他们精湛的医术,暖暖的爱心,使我喜得可爱的宝宝,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挽救了我的婚姻。
今天送上锦旗一面,略表感恩的心声。愿您们善济众生,使人们脱离病痛之苦;也祝福您们开心幸福,好人一生平安!
天使无泪
在美丽的集美医院(厦门二院),有一群天使般美丽的姑娘。她们人美丽,心灵更美丽。她们是集美医院妇科护理团队。
一天晚上,妇科的医护人员像往常一样忙碌着。当天10台手术,新入院15人,可夜班值班护士就只有黄惠一个人。“护士,1床点滴完了!”“护士,7床肚子痛得厉害,赶快来看看!”“护士,我等了那么久了,很难受!怎么还没给我办住院手续?赶紧给我治疗!……”病人及家属嘈杂的呼喊声混作一团,人人都很着急,个个都很不安……黄惠护士身体纤细,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她不慌不忙,一个一个地应答着,一个一个地处理着,井然有序,笑容可掬。
突然,一个患者家属在护士站大声吼道:“护士哪里去了?我老婆很痛,怎么不给办住院治疗?有没有责任心?”此人不停地质问黄惠,骂骂咧咧,不时用手指点着黄惠的额头。
可黄惠护士仍然面带笑容,耐心反复解释着:正在办理住院。
可是患者及家属仍然不依不饶,眼看就要动手打人了。此时,在旁的病友及家属纷纷上前帮黄惠护士解释。
黄惠护士的眼眶充满委屈的泪水,可她仍然耐心地帮助那位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请医生及时诊治。
病人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黄惠护士不动声色,继续不停地书写着各种记录。她默默地不停地工作着,一会儿病房,一会儿治疗室。
我是一个旁观者,心里不由得同情这位天使。准确地说,被这位天使感动了。心想,如果多些这样的天使,我们的社会该有多好!
生如夏花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小史,24岁结婚,有个幸福的家庭。她和宠爱她的老公一起期待着天使宝贝的降临。在月经量多达1年之后,有一次出血多得使她要晕厥。到医院急诊,检查才发现有多发子宫肌瘤。医生告诉她,这是粘膜下子宫肌瘤导致的重度失血性贫血,随时会休克,必须立即输血。医生还在病重通知单上告诉她,像这种病情要保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切除子宫。这意味着此生绝育,生儿育女无望。听到这句话,小史以为她的生命之花,在24岁这年就要枯萎了,就如同没有传播花粉的夏花见不到来年春天的阳光和万物生长的美丽春光。
妇科陈小苑主任细心地看过她的病例和检验报告后,说了一句话,让她吃了颗定心丸——“这个子宫我可以帮你保!”
接下来就是住院治疗,进行输血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撑等对症处理,血色素上升达稳定值后,排除手术禁忌症做腹腔镜下肌瘤剥除手术。在长达5个小时的手术时间里,陈主任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子宫上,取出了大大小小共计36颗形态各异的子宫肌瘤。这就是为什么其他医生建议切除子宫的原因,因为没有人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也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和自信!
手术以后陈主任告诉小史:“腹腔镜只是手术治疗的第一步,要想怀孕生孩子,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你只要配合我的治疗方案,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见证过陈主任技术的小史对陈主任完全信任,密切配合,在激素序贯治疗半年后再到集美医院进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5毫升宫腔这么狭小的手术空间里,要剔除一颗子宫肌瘤都很困难,而且会膨宫液过多致体内电解质失衡,所以对手术时间有限制。而就是这么苛刻的情况下,陈主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剔除了十几颗粘膜下子宫肌瘤。她用有限的机会创造了无限的生命可能。
一年多以后,微微发胖的小史又来看陈主任门诊。因为身材走样,陈主任都不大能认出她来。小史带着无比幸福的微笑告诉陈主任,她已经怀孕了。说到激动处,她竟喜极而泣,语不成声。她对陈主任说:“你给我带来生命的希望,我应该怎么感谢你呢?”陈主任笑着说:“等你宝贝生了,你给我发张孩子的满月照,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
做医生的,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在看到患者解除病痛之后露出微笑的那一瞬间!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的陈主任,像这样被患者追着给感谢的情况数不胜数。人们给她一个雅号“送子观音”。
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当如夏花之绚烂。陈主任就像夏天盛开的花一般,绽放着绚烂的光彩,用她超群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不求回报,只求为社会做贡献,她无愧“妙手仁心”四字。
平凡之路
阳历2015年2月15日,是农历2014年的腊月27,夜空中响着新年的爆竹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鞭炮的硝烟里隐约闻得到新年的味道。再过三天就是大年三十了。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团圆的日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如候鸟般回家和家人共享团圆。但对于妇科的医护人员来说,这只是个和平常没有两样的夜班。每年这个时候,妇科病房走廊仍然是灯火通明,照亮夜间急诊患者的道路,在静谧中等待,等待夜间急诊患者的到来。
医生,救我!病房走廊尽头出现一个捂着肚子、脸色苍白的女人。经验丰富的黄春端护士意识到患者病情危重。林莉医生简单的查体就基本确诊为宫外孕并腹腔内大出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个患者形单影只,连个家属都没有,身上也只有几十块钱。无人办理住院手续,无人术前签字,无法告知手术方式等相关事宜,这可怎么办呢?林医生立即决定为这位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一个挽救患者生命的接力赛在妇科医护手中传输。黄春端护士细心地完善了术前准备,耐心地安抚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并亲自把她送到了手术室门前。一个半小时后手术成功结束,但危险期还没有过。下夜护士叶婷婷为其翻身,倒尿袋,换点滴,忙这忙那,整个夜班都没有停。第二天,太阳平静地升起,患者的病情平稳,妇科的医师和护士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一位患者问:“你们有没有觉得能救人一命很伟大?”
林医生说:“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样平凡的工作?这只是我们平常的夜班工作,平凡得无法再平凡。”
黄护士笑着道:“我们妇科的护士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平凡的工作构建着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构建着医院两个满意度的建设。
一诺千金,十年如一日
认识阿真的患者都知道,阿真是一个热情善良的护士;认识阿真的朋友也都知道,阿真对鼓浪屿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往鼓浪屿跑。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阿真每次上岛只有一个目的,到陈大爷家。
这天,阿真的电话像往常一样响了,是陈大爷打来的。“大爷,有什么我能帮忙的?”“阿真,黄阿婆走了,以后就不用麻烦你了,这十年,太谢谢你了。”
2006年5月12日,厦门第二医院搬离鼓浪屿。岛上的患者不舍,更是不知所措。阿真是最后一批驻守医院的医护人员,陈大爷拉着她的手说:“你走了,我老伴怎么办?”阿真拍拍大爷的肩膀说:“大爷,不要担心,虽然医院搬走了,但是只要你需要,打个电话,我多远都会来。”
陈大爷的老伴黄阿婆是个植物人,长期卧床,气管切开,胃管鼻饲饮食。因为长期卧床,还长了褥疮。护理问题多。反反复复的肺部感染和褥疮,使得黄阿婆间断地住院,而每次住院总是在阿真的悉心照料下很快痊愈出院。多次的住院,使得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像家人一样信任彼此。得知医院要搬走了,陈大爷特意赶来医院,诉说了自己的担忧。
阿真作了简单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十年间,阿真从来没有拒绝过陈大爷的请求。每当大爷打来电话说需要更换胃管,或是气管切开护理、褥疮护理遇到难题的时候,阿真总是在下班后,从集美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轮渡,然后坐船进岛。陈大爷很感激,自己腿脚不方便,总要让家人到码头去接阿真。双方都风雨无阻,一坚持就是十年。
这种以心换心的真诚,转化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也见证了医患一家亲的和谐景象。(李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