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福建永安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抗战时期留下的标语(图)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八一三”淞沪战役后,蒋介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日,并于9月23日发表赞同国共合作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1938年5月,福建金门厦门相继沦陷,同年五月,福建省主席陈仪决定,省政府机关内迁永安。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会,陈仪并动员福、厦二市大专院校内迁闽西、闽北等地。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派张云逸到福建与国民党省主席陈仪谈判,并达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地方协议。1939年7月新华社著名记者孟秋江访问陈仪,陈仪随即发表十分热情的赞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谈话。陈仪提出,提倡民族团结,合力对付我们唯一的敌人。谈话登于1939年福建《改进》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福建国共两党签订共同抗日的地方协议,陈仪发表赞同国共合作的真诚谈话,为福建国共合作坚持长期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省抗日救亡运动的迅速发展。这些事实表明:陈仪对抗日救亡的政治态度是明朗的,行动是积极的。陈仪在永安创建福建省行政训练团,训练县、乡抗日行政干部,并任用国民党左派沈明训为省政府参议,主持省训练团工作;任用爱国民主人士夏明纲、程星龄为教育长,胡邦宪(老地下党员)任同安县县长,程星龄为安溪县县长;又任用左翼作家黎烈文负责创办永安改进出版社,担任社长兼发行人。黎烈文先后创办《改进月刊》、《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战时木刻画报》、《战时民众》等六种抗日刊物。改进出版社出版抗日八大丛书和单行本100种,为繁荣东南抗日文化做出重大贡献。战时永安改进出版社,聚集一批全国著名作家、优秀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成为东南抗日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1941年9月,陈仪因“祸闽事件”受牵连,蒋介石被迫免去陈仪福建省主席职务。继任福建省主席为刘建绪,政治上倾向抗日,在福建重用一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刘建绪接任福建省主席,陈仪原来在福建的一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班子,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1941年刘建绪就任福建省国民党主席,在永安创办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导报》,任用老革命、爱国进步人士为编辑。1943年秋,刘建绪又支持创办永安东南出版社。东南出版社前后三任经理均为共产党员和爱国迸步人士。1944年夏,刘建绪又聘请经济学家王亚南为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创办《社会科学》季刊。1944年夏,刘建绪聘用共产党员、军事政治评论家羊枣到永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聘任羊枣为省政府参议、永安美国新闻处中文部主任,还支持羊枣创办《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羊枣、王亚南到永安参加抗日救亡斗争,把永安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福建省委先后派出陈培光、卢茅居到永安,以省教育厅为阵地,以中共闽江工委的名义创办《老百姓》五日周刊。卢茅居、卓克淦等人参加创办,从事抗日宣传教育工作。中共福建省委又派共产党员陈矩孙以福建省政府参议员身份,长期做争取团结陈仪、刘建绪二位省主席的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内,我国北方和东南沿海许多地区沦陷。1938年10月,日本侵占广州、武昌之后,把军力集中于进玫我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内一部分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并于1941年1月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于1939年底至1943年先后发动三次反动高潮。当时我省福州也曾二次沦陷,永安与大西南几乎断绝交通,腹背受敌,并且随时有被占领的危险。环境极端困难,但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六十多位共产党员,一百多位著名作家、爱国人士和众多的进步青年,不怕千辛万苦,凭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从福建、广东、浙江、湖南和上海等地,来到永安山城,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的行列。这支抗日救亡队伍广泛分布在省政府的政务界、教育界和文化界的许多部门,省政府四十多个重要单位,坚持抗日爱国的力量占了主导地位,成为抗日救亡斗争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在永安创建一批宣传抗日的新闻机构,支持一批著名作家。、爱国人士出版抗日书刊,使当时永安的抗日书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抗日烽火在燕江城内外长期燃烧。战时省会永安,名家云集,出版刊物之多,作家阵营之大,作品战斗力之强,斗争之剧烈,影响之大,是东南各省所没有的。永安成为我省在东南地区坚持长期抗日、坚持反法西斯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当时东南永安和西南桂林同时被称誉为抗战期间二个坚持长期抗日斗争的历史名城,是名不虚传的。
抗日战争时期的永安(1938年5月至1945年6月)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在中共福建省委有力配合下,凝集来自福建、广东、浙江、湖南和上海等地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著名作家、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共同创造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长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典范,也是党在福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丰硕成果。
抗日战争后期誉满东南的永安东南出版社创立。东南出版社创立后,先后出版了著名作家、学者郭沫若、王亚南、茅盾、乔冠华、夏衍、张天翼等的一批名书,畅销全国。由乔冠华、茅盾编辑的《方生未死之间》一书,先后在重庆、永安、上海、厦门等地再版五次,轰动东南,名扬全国。出版社又支持羊枣创办和发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羊枣是一位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军事评论家。羊枣的军事评论文章,立论正确,预见性、指导性、战斗性很强,在国内有很广泛的读者。羊枣的论文还通过美国的新闻机构,发给各同盟国的通讯社,因而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1943年,东南出版社还接办永安《联合周报》并由李达仁任主编,羊枣兼任主笔,动员一批抗日作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3年李立行任东南出版社经理兼发行部主任,还通过业务关系,从重庆、桂林、韶关等地,购进许多革命爱国书刊,如毛泽东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斯诺著的《西行漫记》、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胡绳著的《辩证唯物论入门》等,并在东南出版社门市部供读者阅读选购。
1944年我到永安东南出版社发行部门市部当职员兼函购科科员。在永安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始终在东南出版发行部门这个抗日救亡工作的重要阵地,采用传播革命书刊这个武器,向当时在永安的省政务界、教育界和文化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工作。并通过函购的形式,向当时内迁闽北建阳的暨南大学,内迁闽西长汀的厦门大学、侨民师范和泉州的海疆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我在永安这段时间,就是通过函购这个渠道,把东南出版社出版的名家、名书和著名的抗日和反法西斯战斗喉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向我省的闽西、闽北和广东、浙江、湖南、江西甚至新疆、青海等地传播。据后来粗略统计,大约有三百多位读者函购抗日书刊。购书者大部分是东南游击区、革命老根据地的抗日积极分子、抗日斗争骨干。这些书刊激发了抗日民族精神,鼓舞了对敌斗争士气,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心。(王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