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怎样迎接战后和平?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图)
日本军国主义者灭亡中国图谋已久。1931年开始狮口大开,妄图一举吞没我国土,绝灭我民族! 1937年,日本挑起“7·7”卢沟桥事变,进一步激起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义愤。海内外中华儿女奋起,与民族敌人作殊死抗争。国共联手,形成两个战场;世界各地的爱国华侨热情高涨,空前团结,形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抗日救国战线。三者合一,全力抵抗。这是全民族的抗战,振起中华民族的阳刚大气,强劲而坚韧。历经八年,生死肉搏,无数英烈,碧血丹心,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终于携手盟军在东方战胜法西斯强盗,迎来了世界和平。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何等神圣!敬仰抗日英雄,昂扬中华正气。回顾历史,勿忘海外侨胞抗日救国的赤子功勋。我要特别点赞的是华侨领袖陈嘉庚。
写《南侨回忆录》留南侨抗日纪实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3日,新加坡即将沦陷。陈嘉庚从怡和轩南侨总会办事处匆匆离开,未及告知家人。在集美和厦大校友、陈嘉庚公司老伙计及各地筹赈分会热心侨胞的帮助下,日夜兼程,辗转避难到东爪哇。他改了名,化了妆,以泗水老居民身份隐匿在敌占区玛琅、峇株,成功地逃脱了敌人的追捕。
1943年3月,他动笔撰写《南侨回忆录》,耗时13个月,全书正文完稿。那是日本占领者滥施淫威,侨胞惨遭报复的动乱年代。这13个月里,他在校友们的掩护下,八次更换住所。他既居无定处,颠沛流漓,又无任何资料,却能静得下,坐得住,凭一个脑袋和一支笔、一叠纸,洋洋洒洒,写下了30多万字。这是何等非凡的修养!
全书包括正文、《战后补辑》和《个人企业追记》三部分,体现了陈嘉庚一以贯之的思路:先有成功创业,而后在服务社会中脱颖而出,继而能领导南侨抗日救国。正文共518节,仅用58节略记有关支持辛亥革命、创办集美厦大和在当地办学、救灾等社会活动;而以460节的篇幅,详细记述了在我国遭遇史无前例的劫难之时,南洋华侨是如何为维护国家统一与尊严、为祖国抗战做出努力和牺牲的,特别是华侨以慈善组织方式筹款从经济上支援祖国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目的是使后人免误解,以为当年华侨逍遥海外不思报效国家。
这部书既是南洋华侨百年史的缩影,更是南洋华侨同仇敌忾支援祖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实录。书中述及的事件,是陈嘉庚亲历、亲为的经验与阐发。因而这部书其实又是陈嘉庚成长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年谱长篇。
这是“华侨时代”(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华侨政治领袖陈嘉庚奉献给战后世界和平的礼物,更是他留给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提五个希望,展大爱胸襟
1944年2月7日,陈嘉庚和李荣坤一家从东爪哇峇株市的笨珍路搬到三公里以外的巽勿尔佐村。他因这里山水风景极其佳妙,遂以“晦时园”名之。 “与余同住者为李荣坤君,并母妻二子,相待甚殷勤”。1945年4月以后,日本败局已定。日军为负隅顽抗,强迫几万劳工集中在峇株开战壕。人多嘈杂,又恐劳工暴动被困,6月5日,陈嘉庚这个特殊的家庭再搬到更为偏僻的班丹村,直至9月中旬迁回玛琅与郭应麟林翠锦一家同住。
战争即将结束。陈嘉庚虽已逾古稀之年,仍壮心不已,欣于仔肩未卸。9月3日,他写下了五个希望,描绘祖国重建、家乡发展及世界和平的前景。兹略述于下:
第一个希望(手稿原文“第一的希望”,现将“的”改为“个”,下同。)的内容,后来写进了《南侨回忆录?弁言》里:“此次胜利国诸大领袖,均有伟大善愿,欲措世界各国于长久和平之前途。然欲达此目的,必须监察既往,揣度未来,以公平道义为依据,消除不平等及无理之旧状态,方能熄灭战争之导火线,而达到弭兵之期望。”
第二个希望 苏美英诸领袖,既欲以道义造福人类,当然对于不平等苛政,不仁义权利,必须铲除。我国惨遭战祸时期最久,而战后之幸福亦必最大,所获利益亦必最多。对外如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百年来所丧失之国土与各租界,及没收敌人在国内所有业产,或可取消不平等外债;对内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政治。华侨亦在联军之列,战时共同遭受惨苦,应取消限制华侨种种苛例。
第三个希望 余鼓励陈六使君及李光前代理人汇巨款往祖国,为抗战胜利后在闽南兴建事业,以利益民众。不意新加坡沦陷太速,计划未达,至今尤不能忘怀。余若出提倡,招闽侨合陈六使君及余,福建兴业银行可成立。然后由此银行提倡,闽南可兴诸实业公司,如轮船、保险、铁路、矿产等,每组织股份有限公司,向南洋华侨招股,不敷若干由该银行垫足。如此则闽侨对桑梓方有相当补救。至余如得上言利益,不但集美学校可复兴,而厦门大学亦可收回,以尽天职。至汀州厦大基础,可移福州改为福建大学也。
第四个希望 余上言第三个希望如能实现,则闽南铁路有望,如集美至安溪,集美至泉州,再至福州。他如嵩屿至龙岩,此条当与政府合作,方有力量。至集美本乡,应将龙王宫山高阜之土,移填岑头海地。除铁路码头外,及一部份作机房,余地概归集美学校作基金,建筑商店。鳌头山自昔建一天后宫,前遭火烧尽,余念是先人所建,故函嘱乡亲重建,费近千元。前年余回乡见已为敌炮打至平地矣。兹余按改建抗战纪念碑。拟基址方二丈左,高五六丈,概用石建造。费一万数千元,四方面均打凹字。正面南向,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七七抗战胜利 军民壮烈纪念碑”;后面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七七抗战胜利 南洋华侨回国壮烈纪念碑”;左面书“大中华民国卅年 世界大战 我国军民壮烈纪念碑”;右面书“大中华民国卅年 世界大战 南洋华侨壮烈纪碑”。
第五个希望 龙王宫山如得开作商场,则集美南向沿海,自龙王宫山至鳌头山,约四五千尺,建筑堤岸,按高五六尺至七八尺,并造成一相当码头于鳌头山前,俾潮水退时船舶亦便通往;而集美校前鱼池,则可扩大改作大游泳池。其他堤岸内诸地亦可建为商店,漳属货物可直接运到,而泉属及金禾可就近贩运。集美学校可扩大校舍。距集校里余,有一小村名内头社,此后集美要进展,当以该处为最适宜。其村社后东海边较低,可辟作大运动场,可坐万千人。集美学校若能如此扩充,则南洋华侨子弟,当认为祖国甚佳之学府。不特交通便利容易吸引,而寒暑适宜,山海风景,美妙更无论矣。
三次发表通告 警示铭记历史
陈嘉庚于1945年9月30日结束匿居生活后,即发表《南侨总会战后通告第一号》。这分通告的手稿末尾有这样的标注:“此通告系陈君于敌人投降后,在东爪哇峇株拟稿寄往吧城新报,登载七天。”通告指出,南洋不幸沦陷三年多,华侨生命财产损失惨重。追念前昔泛散,此后应有团结组织,亲爱互助,协力同心。有侨胞或逼于敌寇淫威,或迫于生计,营业上与敌人有交易,或积货居奇,不足为怪。不可居心嫉忌,吹毛求疵,造作构陷,互相排挤。极少数为虎作伥、任敌走狗、谄媚无耻、利己害人者,政府必有相当之处置。对侨胞惨被敌寇酷刑虐杀,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应当严惩,报复,及请追回,或求赔偿。要求“各处侨领宜速组调查委员会,呈中外政府,务期达到目的,此为战后侨胞首要之任务”。
1945年10月18日,在星洲、南洋两报发表《南侨总会通告第二号》。此前,10月15日,星华筹赈会召开委员会议,讨论调查敌寇占领时期华侨生命财产损失的机构、内容、办法,并计划一个内可完成。通告要求各地参考新加坡拟出的提纲,希从速办理,最迟尽本年内完成调查,将报告交总会,“以便汇集转呈英国政府及祖国政府,依照公意,请求办理,为死者谋伸冤,为生者谋救济。”
《南侨总会通告第四号》(第三号是关于组织“南洋华侨回国卫生视察团”,本文略之):“自日寇七七启衅至南进为止,我侨对祖国筹赈救亡工作,余已详述于《南侨回忆录》。迨日寇南进后,南洋各属沦陷,侨胞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大战告终,我侨遭难经过,不应无所记载。本总会爰拟集合此项文字,编成一册,名曰《大战与南侨》。广求爱国侨贤,将前后见闻事实,堪留信史者,撰文惠交本总会。征文内容,分军事、刑杀、贪污、奸淫、奸贼、损失、政治七项。”
于是,日本占领留下的血淋淋的惨绝人寰的罪证,约28万字的《大战与南侨(马来亚之部)》于1947年出版了。2007年,马来西亚纪念日据时期殉难同胞工委会重印了这部日侵暴行录。无论安倍晋三之流如何善于诡辩掩饰,其实枉然,累累罪行,真相俱在!(陈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