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归侨的强国梦

陈福祥
1953年,我小学毕业。这是个不平凡的年,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祖国的新生和发展前景,巨大地鼓舞了海外学子。印尼巨港市华文学校掀起一股回国热潮,一批青少年要投奔祖国,学习本领,报效国家。这一行动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旅居海外的侨胞心里都明白:旧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微,华侨地位低下,受人欺压,只有祖国富强起来,侨胞有了坚强的靠山,处境才会改变,所以自己的子女要回国深造,将来报效祖国,家长们都很赞成。1953年7月1日,我们六十余名回国学生经过深圳罗湖海关时,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听到歌唱祖国的歌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我祖籍闽南,直接到集美中学报到。这里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环境优美;学校师资雄厚、学风朴实,是个闻名遐迩的中国名校。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开学不久,叶振汉校长召开侨生座谈会,他说:“同学们离开父母兄弟姐妹,远渡重洋,来这里学习,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目标很明确。建设祖国需要千千万万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你们要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提高自己,锤炼自己,为升入大学,为建设国家打好基础。”叶校长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牢记于心,并认真践行。在班级中,我的总分都在前三名,并担任学习委员。在初中阶段,我就是“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免考直升高中;高中阶段我依然是“三好学生”。高中毕业前夕,班级开了个畅谈理想的主题班会,有多位同学说:我要考师范,当教师,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有两位同学说:我要考医学院,当医师,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我说,我要考城市规划专业,当一名城市规划师,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城市是主战场、主旋律,城市规划与建设必将大有可为。
我高考成绩优秀,按第一志愿被录取在同济大学规划与城建专业。我非常珍惜这五年的大学学习机会,认真上好每堂课,认真完成每件作业,五年学完了三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为走上专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1964年,我大学毕业,很幸运地被分配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在院工作27年,我先后参加了小区规划、地区规划、分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规划、行业布局规划等,规划的项目多次被市科委评为优秀奖,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优秀规划师。自己从一名技术员、晋升为规划师、高级规划师。上海是世界级的特大城市,有机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一生的荣幸。上海市在20-30年中迅速成为最现代化的世界级大城市,其中有我的一份微薄贡献。
党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英明决策,把上海推上了发展的新阶段。本人积极主动地响应党中央的召唤,投身火热的浦东开发事业。1991年11月8日,我到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报到,领到的胸卡工号为72号,说明开发区处在组建阶段。我负责全开发区的规划布局和规划管理工作。我工作认真负责,被提升为开发公司的副总规划师。经过我们五六年的奋斗,24平方公里的金桥开发区初步建成。开发区由原先的农田和自然村落,变成了具有当代国际领先水准的现代生产园区和生活园区,产生的产值达到当年全浦东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碧云国际社区一度成为一室难求的高级白领汇聚小区。金桥开发区在90年代曾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样板,接待过数以万计的考察参观者,还接待过多位外国总统、总理和众多的国际名流。一个新型开发区成功与否,取决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布局完美、配套齐全、管理完善是这三大效益的关键因素。我的工作与此直接相关。金桥开发区的规划工作是我一生规划事业的顶峰之作,是我能引以为荣的心中记忆。在安度晚年的时候,我可以对孙辈们说:“上海浦东如此漂亮,爷爷曾经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尽心尽力,金桥开发区留有我的脚印和汗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几代人的奋斗。我作为一位归国侨生,当年热血沸腾,投身祖国,为园强国梦,在中学、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积极锻炼身体,为报效祖国作准备,而三十二年的城市规划工作是我为国家效力的过程,我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如今我老了,报效祖国的接力棒传给了年轻一代。城市规划事业有了后来人。我的儿子去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工作多年,三年前受美国公司委派到中国开拓业务,常驻上海,承接大型公建的建筑设计,至今在上海市、重庆市等地完成了五个综合体设计,均是宾馆、大型商业、办公楼、别墅群组合体,每个项目都在8-10万平方米规模,都非常现代化。他正在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效力。
(作者:陈福祥 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成员、印尼早期归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