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与侨乡永春(上)
永春,“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故称“永春”。永春是福建省主要侨乡,华侨历史源远流长。
陈嘉庚先生为国为民,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地和祖国的山山水水,也两次到过永春,给永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激励着广大海内外永春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陈嘉庚先生与同盟会员宋渊源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福建光复后,新加坡福建华侨在天福宫福建会馆开会,组织保安会,推陈嘉庚为会长,筹款救济闽省及维持治安,即发电福州问革命归侨黄乃裳:“闽省是否光复?都督何人?此间已成立保安会,筹款救济,覆。”越日黄乃裳回电:“全省光复,都督孙道仁,需款急,请速汇。”陈嘉庚即汇去国币二万元,并电云:“厦泉漳素多匪,乞维持治安,款可续汇。”越日都督孙道仁回电:“款收,漳泉已派某大员负责安全,请再汇巨款以应急需,至感。”此处所说的“某大员”就是永春人宋渊源。
宋渊源为同盟会员,1911年辛亥革命时回闽促成福州光复,被选为福建参政会参事,并奉派安抚闽南,历时三月,功勋卓著。
1928年9月至1929年1月,陈嘉庚与宋渊源同时担任国民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委员。
1938年福建厦门、金门两地失守,菲律宾侨领李清泉热心救闽,发起在香港开会,未成。宋渊源由香港分函南洋各埠闽籍侨领,主张改在新加坡召集南侨代表大会。10月10日,来自香港和东南亚各国的代表164人,代表45个华侨救亡团体,聚集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礼堂,举行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2、陈嘉庚先生与永春国术团
永春白鹤拳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始创于清康熙年间,民国年间声名大噪,与宋渊源的大力支持有莫大关系。1928年3月国术研究馆成立,6月改称中央国术馆,西北军著名将领、国民政府委员张之江为馆长,宋渊源为理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永春著名白鹤拳老拳师潘世讽应陈嘉庚先生之聘,就任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国术教练(时称教授)。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发起在南京举办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宋渊源寄函给永春儒林同乡、白鹤拳名师李万悦,出资力邀永春白鹤拳师赴南京参加国考。永春武术界积极响应,组成10人的国术队赴考,都获嘉奖。张之江、宋渊源亲自接见永春白鹤拳国术队,表示祝贺,“复殷殷勖以回永创办国术分馆,训练青年,为国树人诸大义”。
永春白鹤拳师载誉归来,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1929年春,南安、永春、安溪三县运动会在南安诗山举行,永春派出80多人组成武术代表队参加,潘世讽任三县国术总评判长,均获好评。陈嘉庚闻讯后,即热情邀请永春白鹤拳师往海外演出,为国争光。初时拟名“中央国术馆永春国术南游团”,后由陈嘉庚提议,定名为“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由永春国术馆选送20位武术行家组成,还特地制作团旗和团徽,以壮行色。同年10月间抵新加坡,陈嘉庚为国术团捐赠服装和表演器械,并建议他们穿武士服饰进行表演,务求艺术化,以适合现代潮流,振奋民族精神。11月1日,国术南游团在新加坡小坂涂桥头陈嘉庚公司制造厂新楼进行首场演出,现场悬联:“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 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横批“国术重光”;“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首演轰动一时。11月17日,陈嘉庚同福建会馆执监委员在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招待闽南国术团,与全体团员合影留念,并书上二联赠送。二联后镌刻在永春五里街翁公祠武馆内。席间,陈嘉庚演说国术团出游表演之意义,勉励永春拳师弘扬国粹,荡涤积弱,为国雪耻扬光。国术团代表潘孝德致谢词。闽南国术团的成功首演引起热烈反响,各地华侨社团纷纷具函与陈嘉庚和新加坡福建会馆联系,欢迎国术团前往表演。永春国术团南游,历时一年,扬威海外,为中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影响深远,陈嘉庚先生功不可没。
闽南国术团在星马巡回表演结束后,应叻屿甲三州坡督兼香港巡抚大使金门泰(英国人)会同陈嘉庚先生联函聘,团中骨干潘孝德留在星马开馆授武,行医济世。首馆为新加坡工商补习学校武术馆,陈嘉庚先生亲自为开馆典礼揭彩。潘孝德相继在麻坡、东甲、马六甲等地设馆授徒逾千人,极一时之盛。
1931年,潘世讽以七十三岁高龄,再度应陈嘉庚之邀,就任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国术教练。
3、陈嘉庚先生与永春人李铁民
2004年初,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40集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剧中有一位永春人,他就是促成陈嘉庚延安之行的李铁民。
1937年,日本侵华。次年10月,“南侨总会”成立,陈嘉庚被选为主席。陈嘉庚并特电召李铁民由吉隆坡回新加坡担任“南侨总会”秘书。李铁民积极协助陈嘉庚开展工作,在其精心筹划组织下,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
1940年3月,陈嘉庚亲自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回国,慰劳抗战军民。李铁民为慰劳视察团秘书,并担任陈嘉庚的翻译。慰劳视察团先到重庆,停留一月,再分三路到前线慰劳。李铁民随陈嘉庚另经成都到兰州,再到青海,最后折回西安北上延安。
“陈嘉庚带来的秘书李铁民对他思想的变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曾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连贯在回忆文章中说,“李铁民思想比较进步。在重庆期间,他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中共代表团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谈,还访问了许多进步人士,这让他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他向陈嘉庚先生介绍这些情况后,陈欣喜异常,下了去延安参观的决心。”陈嘉庚因对重庆国民党政府腐败堕落、消极抗日的行径十分失望,遂冲破国民党重重阻挠,携李铁民、侯西反(南安人,时为南侨总会常委)于5月31日下午抵达延安访问,受到延安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6月1日,李铁民陪同陈嘉庚参观中国女子大学。上汽车返回时,李铁民头部不慎撞到汽车门顶,流血不止,即被送进延安中央医院住院治疗。第二天上午,陈嘉庚到医院看望李铁民。当时亲自为李铁民疗伤的是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傅连暲向陈嘉庚和李铁民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在缺少军饷弹药和缺医少药情况下坚持敌后抗战的情况以及白求恩、柯棣华大夫等国际友人在敌后同我军民一起浴血抗战的情况。陈嘉庚、李铁民深受感动。
陈嘉庚原只准备在延安逗留三四天,因李铁民住进医院,一时走不了,这就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延安的情况。
访问延安让陈嘉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断定“惟有住在窑洞里的毛泽东才有希望拯救中国”。
延安一行,不但促使了陈嘉庚政治思想的重大转变,李铁民也被中共真诚团结抗日所感动,拥护共产党的态度更加明朗和坚决,因此在住院期间曾向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人员婉言予以解释、说明,才不再提起。
6月7日,李铁民伤愈出院,见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留吃午饭,并同到招待所。当晚,延安各界举行集会热烈欢送陈嘉庚先生,朱德总司令在会上致欢送辞,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也相继致辞。李铁民当场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告别延安》。
延安的兄弟姐妹们,再见!一曲骊歌,诉不完我心中的留恋!我留恋那四周起伏的山冈,留恋那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那锦带般的延河,窑洞式的医院,战友的情谊,如兄似弟,革命奋斗,不畏饥寒。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叫我怎不激动和留恋!呵,延安的兄弟姐妹们,愿你们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奋勇杀敌,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南洋华侨一定会和你们打成一片!南洋华侨一定会和你们打成一片!
这首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陈嘉庚的心声,他的朗诵搏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离开的路上,李铁民和陈嘉庚交换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彼此互相补充,满怀愉快。而当时国民党当局公然警告陈嘉庚先生“勿为李铁民一伙亲共分子所包围”,但陈嘉庚不予置理。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亲率“南侨总会”所组成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回到祖国视察各战区。在慰问团成员中,永春籍华侨占了四分之一,著名的有李铁民(“南侨总会”秘书)、梁龙光(梁披云)、林珠光、林彬卿、叶票琪、李尚国等。李铁民自1928年与陈嘉庚相识,一直是陈嘉庚的得力助手,在慰问团担任秘书,兼作陈嘉庚的翻译。
当陈嘉庚到延安考察,对比国统区情况,称赞延安的清明,抨斥重庆的腐败,而遭国民党当局严厉威逼时,留在重庆的梁披云愤然挥笔,写下洋洋数百字的叙事长诗《星洲番客谣》,以陈嘉庚的事迹为素材,吟写海外赤子怀爱国之心,返回故园,耳闻目睹生灵涂炭和灯红酒绿的社会现实,痛惜国难当头而匹夫难以尽责,感到报国无门,心灰意冷,只好悲怆地“又向星洲作番客”。可惜此诗已佚,梁披云先生后来回忆也只记得此句。
李铁民一生行程数万里,不懈追求民主和平进步,他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促成了陈嘉庚的延安之行。
4、陈嘉庚先生1940年到永春
1940年9月底,陈嘉庚率慰问团,一路风尘仆仆,回到福建视察。10月23日傍晚,从南安入永春,在五里街停留一天两夜,受到永春各界热烈欢迎。陈嘉庚和李铁民先后在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刚毅敢言之国民党书记长》一节中叙述了他在永春的情景:“廿三日早,余离刘林(候西反在南安的家乡)将来永春,近午至诗山,厦集校友招待午膳,后往游凤山寺即起程。近晚至永春城,欢迎者在城外等候,余下轿道谢后,复上轿经过永春城市数里,至某镇寓招待所。越日赴各界开会,到者数千人,主席某君前任厦大建设办事员,现任国民党书记长。致词云:‘本省民众受苛政剥夺,凄惨无告,已在生死关头,痛苦甚于倒悬。国内绝无解救之人,历兹多月,盼望陈先生来临,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盖舍陈先生外,别无他人可能救援。万望陈先生哀怜同乡千万民众,遭此厄祸负责解救,勿使闽民失望,千幸万幸。’余上台答言,‘余此次回国,历十余省,所见所闻,未有如本省诸新政者,而到处开会,多有党部书记长主席,亦未见对闽民惨苦,敢在公众会场坦白发表,如今日贵主席者,其爱乡爱民,英勇敢言,余极钦佩。但责余负责解救一事,余亦闽人一份子,安敢自外,第恐势孤力微,言轻责重,无裨事实,有负贵主席及诸君子愿望。’又报告此交代表南侨回国及其他。”
陈嘉庚与李铁民还到五里街大同路373号拜访当年闽南国术团主要骨干潘孝德。南岛一别已十年,陈嘉庚紧紧握住潘孝德的双手嘘寒问暖。潘孝德盛赞陈嘉庚先生:“为国为民,自奉菲薄,共赴国难,难能可贵啊!”
10月25日早,陈嘉庚离开永春前往安溪。
( 作者:陈金龙 集美侨校校友、永春县外贸公司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