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庄希泉与陈嘉庚的深厚情谊

1.庄希泉(左)与陈嘉庚(中)及庄明理(右)在中南海漫步畅谈(1956)


陈嘉庚和庄希泉,祖籍都是福建,都是爱国侨领,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先后担任过全国侨联主席,同时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们携手开创新中国的侨务工作,在半个世纪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为辛亥革命筹款

庄希泉1888年生于厦门,祖籍安溪县。他9岁进私塾,18岁到上海任“庄春成”商行经理。在上海的“泉漳会馆”结识了前清举人沈缦云,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投身革命。

1911年11月初上海光复。上海军政府成立伊始,面临财政资金紧缺的难题。为了解决粮饷匮乏的问题,上海军政府派庄希泉带队赴南洋募饷。

1911年11月,23岁的庄希泉,到达新加坡。因人生地不熟,募饷进展缓慢,他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帮忙。

陈嘉庚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对革命贡献良多。他被庄希泉为革命下南洋筹款行为所感动,表示尽力支持。他把新加坡华侨界的一些大人物请到怡和轩来,让他们当面听庄希泉介绍。

陈嘉庚亲临介绍会。庄希泉慷慨激昂的演讲,打动了在座华侨商人的心。侨商们纷纷表示认捐。不几天,陈嘉庚任会长的福建保安会捐款12万元新加坡银。广东救济会也捐款10万元沙银。

在陈嘉庚的大力支持下,募饷工作顺利开展,庄希泉完成了原定下南洋募捐的计划,及时把几百万元巨款寄往上海军政府,帮助上海军政府解决粮饷的难题。

1915年,庄希泉与陈楚楠等合股在新加坡创办中华国货公司,庄希泉任股东总经理,专营国货。他与陈嘉庚来往密切,虚心向陈嘉庚请教创业经验。他以陈嘉庚为榜样,从小本生意做起,事业进展顺利,发展迅速,成为后来居上的华侨富商。

 

为情谊仗义让贤

庄希泉经营的中华国货公司获得成功,不少华侨子弟纷纷慕名前来投奔。后来成为东南亚橡胶大王、世界十大华人富商的李光前,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10岁随父到新加坡谋生。他先后就读新加坡、中国暨南、清华等多所学堂。他到新加坡庄希泉的公司求职,经过交谈,庄希泉发现他言谈不俗,就敦请他到公司上班。李光前任庄希泉的英文秘书,悉心帮助处理有关采办与交涉的事务,深得庄希泉的倚重。

1916年的一天,陈嘉庚到街边大排挡买吃的,遇大雨。在大排挡吃饭的一位年轻人认出了他,就把雨伞递给他。陈嘉庚接过雨伞,问那年轻人:“怎么还你?”

那年轻人说:“您是谦益橡胶公司的头家陈嘉庚先生,我去取去!”

第二天傍晚,这位年轻人前往陈嘉庚办公室取伞。陈嘉庚感谢其借伞之情。年轻人却说:“要说感谢,我还得感谢先生当年轮船上赠毛毯之恩。”

原来,陈嘉庚十多年前从厦门乘轮船返回新加坡。气温骤降,乘客冻得发抖。陈嘉庚对轮船保管员说:“我姓陈,你给乘客每人发一条毯子,费用由我支付。” 保管员没听清楚,变成“乘客中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毯子”,乘客纷纷报名,都说自己姓陈,领毛毯御寒。一少年没去领毛毯,坐在墙角发抖。陈嘉庚看到后,问他为何不拿毯子。少年说:“船上通知姓陈的领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领。” 陈嘉庚听了,十分赞赏地说:“你很诚实,也很有骨气。刚才通知不对,船上乘客都可以领,不限陈姓,你快去拿吧!”

那年轻人拿了雨伞正要离开,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谦益公司一位经理说,一洋人不知说什么,没人听懂,不让进来他便吵闹。

陈嘉庚出去看个究竟。年轻人也跟着出来。

陈嘉庚正为难,只见年轻人上前与洋人沟通,随后对陈嘉庚说:“他是美国商人,要查询购买橡胶的情形和手续。”

有年轻人做翻译,陈嘉庚回答了美国商人提出的问题,那商人满意离去。

送走了洋人,陈嘉庚对年轻人问道:“少年家,还不知您尊姓大名呢!”

“嘉庚先生客气了。敝姓李,小名光前。”

“你精通英文。现在在哪里发财呀?”

“在庄希泉先生的中华国货公司供职。”

李光前的回答令陈嘉庚感到异常兴奋,因为他想打通橡胶的欧美市场,急需精通中英文的人才,而庄希泉是和他不分彼此的兄弟。他随口问李光前道:“我需要精通中英文的人,您能帮忙吗?”

“当然。”李光前爽快地回答。

“那好。我找希泉兄说去。请他放你到我公司工作。”陈嘉庚说。

“帮忙可以,离开中华国货公司不行。”李光前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

“庄先生厚待我,有恩于我,我岂能改换门庭离他而去?”

听了这话,陈嘉庚对李光前更加赏识,说:“那不关你的事。这个忙希泉兄会帮的。”

陈嘉庚登门拜访庄希泉,提出让贤的请求。庄希泉虽舍不得李光前,见陈嘉庚求贤若渴,便痛快地说:“小铺浅水难养蛟龙。嘉庚先生慧眼识才,我也乐得成人之美。”

陈嘉庚听后大喜,忙问:“需多少补偿,老弟尽管开口。”

庄希泉摇头道:“如此人才,岂是钱财所能补偿的呢?嘉庚先生万勿客气!”

庄希泉的大义,让陈嘉庚甚为动容。

尽管庄希泉主动劝李光前离开中华国货,到陈嘉庚公司工作,李光前仍然不愿跳槽高就。庄希泉劝说道:“嘉庚先生是我的知己,你为他做事,就是为我出力。他急需人才,你到他那里去,大有作为,各得其所。”

李光前表示恭敬不如从命。

 

邀挚友回国参政

因为李光前的关系,陈嘉庚和庄希泉的来往更加密切了。得知庄希泉筹办南洋女校,陈嘉庚大力支持,把长女陈爱礼送到那所学校就读。1920年,陈嘉庚招李光前为乘龙快婿。陈嘉庚和李光前曾多次对庄希泉致谢。

抗日战争期间,庄希泉奔走于菲律宾、香港、桂林等地,开展抗日活动。香港沦陷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转移到广西桂林,支持地下党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庄希泉返回香港,重返新加坡创办捷通行经营汇兑,并经营进步电影及进出口贸易。他在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香港分局工委书记饶彰风代表中央南方局找到庄希泉,谈及解放战争已接近全国胜利,党中央准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华侨界需要推举一位侨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党中央认为由陈嘉庚来担任这位华侨代表最为合适。香港分局工委接到周恩来的电报,请庄希泉去新加坡,面向陈嘉庚转达中共中央的邀请,请陈嘉庚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于是庄希泉作为中共中央的特使,飞往新加坡面邀陈嘉庚回国参政。

庄希泉飞抵新加坡后,向陈嘉庚转达了中共中央的邀请,请他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陈嘉庚表示接受邀请,但顾忌殖民地当局会加害他的亲属和在南洋的产业。庄希泉对他说:“不要紧的,你尽管回去,你可以声明,不是你要回去,而是国内发表了对你的任命,盛情难却。这样当地政府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与新中国的关系,不至于采取不明智的态度。”

陈嘉庚听后表示同意,并邀庄希泉与他一同回国。庄希泉对他说:“你先回去,我暂时留在新加坡,为你处理一些遗留问题,”陈嘉庚听后解除顾虑,决定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不久,陈嘉庚收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庄希泉任副主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时,陈嘉庚当选为主席,庄希泉当选为副主席,两人都荣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共同战斗在新中国的侨务战线上。

2.庄希泉(右1)与陈嘉庚(左2)何香凝(右2)在中侨委第四次侨务工作扩大会上(1956)


共携手为侨服务

1950年1月,年逾花甲的庄希泉回到北京,就任中侨委副主任。5月底,陈嘉庚了结了南洋未了事务后回到北京,庄希泉前来问候,亲切地询问他回新加坡的情况。

建国以后,归侨人数不断增多,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侨联组织已成为各地侨联组织和广大归国华侨的迫切要求。于是庄希泉、陈嘉庚、何香凝等侨界人士商量,一致认为有必要组建一个民间性质的全国归国华侨社团。

1956年,全国各地已有70多个侨联组织。同年6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侨委作出决定,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推举陈嘉庚为筹委会主任,庄希泉为副主任。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全国侨联于10月12日正式成立,陈嘉庚当选为主席,庄希泉等当选为副主席。

全国侨联成立后,庄希泉积极协助陈嘉庚开展侨联工作。因陈嘉庚经常住厦门集美,全国侨联的工作多由庄希泉主持。陈嘉庚不管是来京公干还是外出开会,身边经常有庄希泉陪同或当翻译。

陈嘉庚回国后,有一件事一直挂在心头,他向庄希泉吐露了他的心事。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陈嘉庚逃离新加坡,避难印尼。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黄丹季,把他带到玛琅匿藏,提供衣食住宿3年多。黄丹季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周旋,保护了陈嘉庚的安全。

陈嘉庚对黄丹季冒死相救,感恩在心。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要将大片橡胶园送给黄丹季作为答谢,被黄丹季婉言谢绝。陈嘉庚回国后,黄丹季在印尼处境很艰难。陈嘉庚多次写信或捎口信请他回国,黄丹季认为,保护校主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什么报答。如果回国投靠校主,会给校主添麻烦,且让人以为过去保护校主是有所求的,因此不想回国。

庄希泉了解以后深受感动,想办法帮助陈嘉庚了却心愿。1956年春,他把这件事向何香凝主任汇报,建议以中侨委名义邀请黄丹季回国观光,何香凝表示同意。同年7月,黄丹季回到祖国,陈嘉庚等10多人到北京机场迎接,并亲自带他游览北京名胜古迹。

8月下旬,黄丹季随陈嘉庚回福建,参观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并回安溪老家探亲。9月下旬,他又与陈嘉庚一同返回北京,受邀参加国宴和国庆观礼。随后黄丹季赴东北参观,陈嘉庚预先为其饯行,两人依依惜别。庄希泉感慨万分。

 

送好友回归故里

陈嘉庚致力厦门家乡的建设。他想在厦门筹建华侨博物馆,庄希泉表示赞同,还陪同陈嘉庚找到对博物馆有专门研究的颜乃卿教授一起研讨。经过多方考虑,最后选址于厦门五老峰支脉蜂巢山南麓,陈嘉庚带头捐资,并亲自抓博物馆的建设。

而最让庄希泉称道的则是建设厦门海堤。陈嘉庚回国后,就想建设一条连接厦门与集美的海堤,他的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并亲自批准下拨专款。在厦门海堤即将竣工之际,陈嘉庚等人提议建设鹰厦铁路,又被中央批准上马。1957年12月,陈嘉庚邀请庄希泉到厦门,1958年元旦,陪同庄希泉视察厦门海堤,并参观华侨博物馆建设工地。1959年,陈嘉庚到广西考察侨情,庄希泉全程陪同,并当翻译。

1961年春,陈嘉庚患癌症到北京治疗,庄希泉经常前往探望。当年8日12日零时15分,陈嘉庚在北京医院逝世,庄希泉感到万分悲痛。他参加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并和中侨委及全国侨联领导轮流为陈嘉庚守灵。

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隆重的公祭陈嘉庚仪式。国葬完毕起灵。专列于当天下午由北京站开往厦门。庄希泉和有关领导随车护送。20日下午3时,专列抵达集美车站。福建省和厦门市一万多人在车站接灵。庄希泉参加执绋。下午6时,庄希泉目送一代爱国侨领安息在故土上。

陈嘉庚热爱祖国,兼济苍生的懿行美德和高洁灵魂深为庄希泉所敬重,他在张罗陈嘉庚后事之后,还满怀深情地撰文悼念说:“我和陈老相识50年,从在海外支持辛亥革命,到回国共同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经长期相处,几度共事,公谊私情,使我对陈老的逝世,更感悲痛。陈老平素热心社会公益,尤其是兴办文教事业,更是有口皆碑。他曾经将自己的全部不动产,拨作办学基金,这一义举成为中外美谈,受人钦敬!”

全国政协文史委编印的《文史资料选辑》第78期,刊载了庄希泉撰写的《怀念陈嘉庚先生》一文。文章写道:“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在南洋胼手胝足几十年,那里有他艰苦创业留下的巨额资产,有他一百多个嫡亲子孙。全国解放后,他毅然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要一个子孙陪同,回国定居,为新中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他不愧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儿子,爱国华侨的楷模。党和人民对他一生的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的名字将与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不朽贡献的先驱者们一起永垂青史!”(陈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