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美哉,舫山碑苑

在翔安一中(原同安二中),菁菁校园里有一座园林式的碑苑,荟萃了30个省市及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当代书法大家的墨宝于一苑。近二百幅石刻陈列其中,真草隶篆,风格各异。那里清纯、宁静、古朴、淡雅,实为抒情遣怀的好去处。文人墨客或教坛朋友慕名而纷至沓来,无不赞叹不已。

碑苑可谓全国校园文化一绝。它是开放式的,驻足凝望,一对石狮雄踞在大门两侧,一堵双龙戏珠的照墙矗立于大门正中,照墙正面是金光闪闪的“舫山碑苑”四个大字,笔酣墨畅,古朴端方,为原厦门市文联主席谢澄光先生挥毫泼墨之真迹。照墙背面刻着厦门市著名书法家陈美祥先生所书的《星辉的恩泽》,字里行间凝聚着3000多位师生对陈嘉庚先生的深情。

凝视《星辉的恩泽》碑文,令人思绪万千,不禁回想起嘉庚先生创建同安二中的艰辛。1945年8月,嘉庚先生应马巷父老的请求,创办了同安二中的前身——“集美中学马巷校舍”。1995年学校为纪念嘉庚先生创办该校50周年而构建此碑苑。当时,笔者曾赋诗一首:“嘉庚风范催桃李,五秩辉煌黉序新,树德育人薪火继,喜今杏圃立碑林”。一粒种子伴春风播下,累累硕果随秋声盈枝。嘉庚精神,唤来了黉舍的盎然生机。陈嘉庚以其独特的风范影响几代人,他的芳名永垂青史。

碑苑门外的广场矗立着陈嘉庚先生半身铜像,他那仁爱、慈祥的目光抚摸着莘莘学子。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就像天上的星星,光辉永照寰宇。碑苑的幽径、石阶、石椅铺展开来。回廊栏杆、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周围梅兰并开,芳香扑鼻;绿草翠竹,清雅爽心。深处是花圃、假山、艺术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探寻四周,书家墨客的作品尽入眼帘,或笔酣墨畅,或古朴端方,风格各异,纷呈异彩;或天高云淡,或云霞掩映,迷离幻象,变化万千,各呈妖娆。每当晨曦初露,夕阳斜照,总能吸引莘莘学子三五成群,或赏花,或温书,或畅谈理想……真可谓“莫道碑园天地小,读书闲憩总宜人”。

舫山碑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敞开心扉,让人心情轻松看个够!

举步入园,碑苑正中央是个设计新颖的圆形花坛,一个大圆套着四个小圆,小圆镶在大圆周边,形状颇似一朵盛开的梅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大圆上面绿草如茵,正中拱着一株常年盛开的三角梅。花坛的后面,是一座二层飞檐的四角亭,琉璃瓦熠熠生辉,富丽堂皇。亭的左右回廊互相衔接,曲径通幽。廊中陈列着当代海内外名人书家的墨迹石刻。同安二中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凭借其简陋的条件,要建一座园林式碑苑已属不易,要得到海内外名人书家墨宝更是一种奢望。当时任市文联主席的谢澄光先生是一位著名书法家,靠着与书家们结下的情缘,我们前去拜访他。当他了解我校和陈嘉庚先生的历史渊源,他立马应承。不到两个月,全国各地的名人书家对教育事业怀揣赤诚之心,对祖国花朵胸有眷眷之情,墨宝就像雪片似地纷至沓来。其中有当年全国书协代主席沈鹏、全国文联原副主席尹瘦石、西冷印社百岁老人钱君匋和刘艺、陆石、权希军、张海等书法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以及将军书法家石一辰、魏伯良、康成元等,还有陈伯吹、刘绍棠等作家的真迹。这些大家之佳作给碑苑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过后,我们在和市书协的谢荣仁叙谈时,方知谢老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二十封征稿函。每一封信,绳头小楷都是谢老躬书。谢老说,写给书法家的信,不能马虎,他们都是行家啊。他又说,建碑苑是造福后代的千秋功业,再忙也得办好。谢老不仅联络全国各地书法名家,还发动高怀、余纲、陈美祥等本土著名书法家赠送墨宝。碑苑建成后,谢老还偕高怀、余纲等先生光临二中参观指导,并开了书法讲座。

2011年4月1日谢老驾鹤西归,但他那宽厚仁慈的脸庞,胖墩墩的身躯伏案挥书的身影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墨缘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和书坛艺术家紧紧连在一起,这份情,这种缘,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这些碑刻,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颇有益处;也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实体。正如林懋义先生为碑苑所写的《序言》中所云:“这些内容健康、多姿多彩的书法,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人们美的品尝、美的熏陶,是继承并弘扬祖国精神文明,也是具体而生动的爱国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兰树蕙,流芳百代!”可见,其追求之执着,其赋意之深远!美哉,幸哉,舫山碑苑!

侧身右拐,沿石阶拾级而上,便走进了碑苑的回廊,仿佛置身于文人墨客创造的文化氛围之中,心随墨迹访遍华夏历史。书家中既有书坛高手,也有书法兴趣浓厚之骚人。融百家之精华,汇中华之源流。如此碑苑,品位自然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请看:书家们或抒写翰墨情缘,或表达教育之情,或揭示生活真谛,或寄托人生追求;就书体而言,草行楷隶篆,诸体皆备;就风格而论,有字迹清雅,有清新自然,有飘逸俊秀,有雄浑遒劲,有潇洒刚健,有拙朴天真。真是雅墨云集,翰海生花,菁菁校园,阵阵书香。倘佯舫山碑苑,你只需细细品味,慢慢读来,让心在茫茫时空里飞翔,一股中华民族瑰丽文化的灵气便激荡胸膛;眼前的墨宝石刻恍惚若眩,你会觉得文辞隽永潇洒,笔法健峭俊逸,气魄豪迈雄壮,堪称当世之瑰宝;又会觉得上下五千年,“中国悠久文明历史征结的瑰宝,高高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的自豪”(林懋义:《舫山碑苑序》)。这真乃“弘扬国粹千秋业,开辟碑园一代贤。翰墨香人人尽醉,舫山添彩更新妍”;“书界名家数上流,风骚独领各千秋。龙翔凤舞飞神韵,满目琳琅不胜收”。

漫步回廊,来到四角亭,驻足定神,游目回顾,倏忽一阵神清气爽,园内花草又分外热烈,岂不有了无我的境界?园中绿草茵茵,红花艳艳,翠竹掩映,宛如世外桃源,你低头抬头,眼中恍若所见的书家墨客,像你心灵深处掠过的仙鹤,就是俗世中的你也会心静如水,恬然地随着它融入书法的意境中去了。

碑苑亦收集残碑两块:“创建马巷启智学校碑记”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启智学校有光荣革命传统,叶飞将军曾率我地下党在该校活动过。中共同安第一个支部于1927年1月在此成立,书记彭友圃。同年3月,同安县农民协会又在此成立,会员2000多人,自卫军300多人,彭友圃当选为委员长。

启智学校还是高云览处女作《前夜》的摇篮。《前夜》是20多年后高云览以生命铸造的“巍峨的纪念碑”式的小说《小城春秋》的雏型。

1938年5月中旬,厦门被日本侵略者占据。此后,同安频频遭受日机、大炮轰击。1939年9月24日,侵华日军飞机投弹三枚,美丽的启智学校的校园夷为平地,成为废墟,惟有留此残碑供人们凭吊。先后遭受日机轰炸的还有光华等三所小学,遭炮火轰击不能上课的有养心等25所小学,因战事侨汇中断经济发生困难而停课的有宽裕、褒美等29所小学。

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前方抗日战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为表彰英烈,鼓舞士气,马巷父老立“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一座于镇东路口,供人瞻仰膜拜。“沉钩历史识英雄,重立丰碑壮苑容,先烈回眸堪慰笑,犹教后辈学遗风。”

这两块残碑旁立有“不忘国耻”斗书一方。此乃德育基地,既丰富碑苑的历史积淀,又氤氲碑苑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人们警示与思考。

由右侧入回廊,漫步浏览了百余幅名人书家真迹石刻,再由左侧圆形拱门缓步走出,回眸凝望,圆形拱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墨缘”二字,书香气浓郁;门前矗立“书圣”王羲之塑像,塑像背后的墙上嵌着王羲之《兰亭序》碑刻,二者相映成趣,铸造了碑苑之书魂,让人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似兰之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久久注目这位神态悠悠的书法家,你会感觉到那翰墨味很浓的思绪正在点字泼墨,或许那就是他成为“书圣”的缘由吧,难道你不觉得这就是碑苑的灵魂之所在吗?

如今,舫山碑苑在厦门已小有名气,引来了不少游客。她虽比不上庐山白鹿洞的碑林,也有逊于西安古城墙上的碑刻。这些国之瑰宝,曾引无数名人硕士为之倾倒。然而,风雨沧桑,岁月无情,委实太古老了。而“舫山碑苑”以校园碑林之一绝,为翔安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且成为厦门市珍贵的旅游资源,正以青春活力向人们展示其魅力。(蔡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