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
助学金
陈经华

1.王景祺先生接受学生献花
2001年,李尚大介绍一位朋友访问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他叫王景祺,是个大船东,和李尚大过往甚密。
他的到访,受到任镜波和集大航海学院领导的热情欢迎和款待。王景祺身材魁梧,一副大富大贵之相,脸上总挂着亲切而坦诚的笑容,特别有亲和感。他的两位弟弟曾由任镜波引荐来过集大航海学院,还赠送一些设备。他和太太照着他弟弟走过的路线走了一遍,看了他二位弟弟捐赠的器材,问:“有用吗?”当得到肯定回答和说明之后,他满意地频频点头。
王景祺和夫人参观了任镜波主持的李尚大办事处。一间老式办公室,中间用一道木板墙隔开,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会客室。办公室摆放着两张办公桌和几个装文件的橱柜;会客室里有一个茶几和几张旧的木沙发,墙上挂着江泽民、胡锦涛分别会见李尚大的大幅照片。
王景祺眯缝着笑眼,问任镜波:“任先生,尚大先生说你是一个只知道做事、又特别会做事的人,又是一个钱放在你手里都不要的人。今天看了你的办公室,可见一斑。”
任镜波也是笑容满面,说:“办事处,办事处,能办事就行。”
“几个人?”王景祺问。
“就我一个。还有一位钟老师。他是学院办公室主任,常过来帮忙。”任镜波说。
正说着,门口闪出一个人来。任镜波脱口叫道:“钟老师!”
钟老师进来,礼貌地和王景祺握了握手,自我介绍道:“我姓钟,钟国平。”又对王太太点点头,表示欢迎。接着,说了一声“你们谈。我还有事。失陪。”就走出门去。
王景祺望着他的背影,说:“很壮。看样子也是个干事的人。”
“任先生,我们是初次见面,但并不陌生。在李先生那里常听到他们说起你。”王景祺说,“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吗?”
和他两个弟弟一样,王景祺主动讨份帮忙。
任镜波想:初次见面,友情为重,交个朋友,不要一开口就要钱要物。他觉得难以启齿,正在踌躇。
“你说。没关系。给我个机会。”王景祺催促道。
“王先生,恕我冒昧。我想请您在航海建立个助学金。”任镜波说。建立助学金确实是他之所想。此时提出建助学金,他还有一层考虑:助学金可多可少,进退自如,双方都不会尴尬。
“助学金?”王景祺感到意外,问,“现在还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吗?政府不管吗?”
任镜波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自己是苦出身,是靠助学金才上学的。陈嘉庚生前一贯关心、照顾贫寒学生。他说,中国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但读海上专业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多数学生来自经济比较不发达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他讲了他见到的一个蹲在一个角落啃馒头的学生。他不上食堂吃饭,因为他只吃两个馒头,喝喝开水就算一餐。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让人看见。像这样的学生还不只一个两个。
任镜波讲着讲着,他看到王景祺鼻尖不时抽动着,显然他也动情了——因为他也是苦出身,也有类似的经历。
“好,我们就设立个助学金。你帮我提个方案。”王景祺说。
“我跟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的领导商量商量,提个方案,请王先生拍板。”任镜波说。
几天后,一个《关于设立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助学、奖学金的建议》放到王景祺在印尼公司的办公桌上。《建议》提出资助50名经济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分10个月按月发放,每月300元,每年总金额15万元;另加奖学金5万元,奖励英语和计算机成绩突出的学生。试行1年。定名:集美大学王景祺海上专业助学金、奖学金。
王景祺看了看,提起笔,如数照批,并在报告上用英语加了一句话:For safer navigation and cleaner seas and oceans (为了更安全的航行,更清洁的海洋。)
以后,王景祺把“集美大学王景祺海上专业助学金、奖学金”改为“集美大学王瑞庭海上专业助学、奖学、奖教金”,以纪念他的曾祖父王瑞庭对海运事业所作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实践演变,现在王景祺每年资助金额已提高到37.5万元,资助学生99名——王景祺把建议的100名改为99名,因为他认为99是最大、最吉利的数字;另外,每位从事海上专业教学和教学工作的人员每年发奖励金300元。
这是经任镜波拉线搭桥在集美大学创立的第三个助学金、奖学金。
2003年,李尚大一位叫李德报的朋友得了一种“怪病”,肩部疼痛不已,白天好,晚上痛,痛得没法睡觉,久治不愈,人渐消瘦。此前,新加坡、印尼闻侨黄奕聪的姐姐也曾得一种“怪病”,李尚大请任镜波帮忙,为其延医调治。经任镜波请人延医调治,他姐姐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于是,李德报也来求李尚大帮忙。李尚大又来请任镜波出马。
任镜波想:李德报人在海外,既然到国内求医,就应该给介绍一流的医院。于是他请北京陈俊仰等校友帮忙,联系到天坛和同仁两家医院。对这种病,两家都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效果卓著。两家都表示:人到立即住院。一切安排好了之后,这位老先生却变了卦,不来了。任镜波不忍就这么放弃,就请北京校友到医院打听针灸什么穴位。他把得到的穴位告诉李德报,让他在当地找中医治疗。果然,李德报的病就这样治好了。李德报感恩不尽,通过李尚大要汇5万元给任镜波。李尚大告诉他任镜波不会收的。此前黄奕聪也给他5万元,亲自送到他手上,他都不收,而是如数送到泉州罗溪给他姐姐,说是她弟弟留给她作病后调养用的。但李德报坚持要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李尚大就如此这般地转告任镜波,问任镜波的意见。任镜波说,既然如此,就把钱给集美校友总会,设立一个助学金。
最后的结果是:连李尚大也加盟了,集美校友总会增设了一个助学金,每年20万元,资助100个经济困难的学生,每生2000元,助学金名“德慈助学金”。“德”是李德报的“德”;“慈”是李尚大家乡慈山的“慈”。时间8年。
2003年8月发放恢复活动以来的首次助学金——德慈助学金。2004年3月,筹措建立嘉泽助学金(嘉泽意为嘉庚的恩泽),扶助在校贫困生;同时把陈村牧基金的方向从奖励优秀校友转为扶助在校贫困生。
之后,理事会多方筹措经费,陆续设立了一系列助学金:南洋船务海事助学金、杜成国助学金、林树德助学金、舒心瑛瑛助学金、叶联意助学金、泉州集美校友会助学金、施金城助学金、林启仁助学金、陈自辉助学金、莆田水产校友助学金、陈久城助学金、陈英如助学金等16项助学金,其中2013年至2015年,每年都资助贫寒学生50万元以上。捐赠者来自香港、印尼、澳大利亚及国内各地的校友。15年来,总会筹措发放助学金942万元,受助的学生达4571人次。

2.2013年颁发助学金会场
在这些助学金中,舒心助学金是2013年设立的。

3.2013年颁发助学金时陈瑛瑛讲话
那年5月27日,任镜波做了一次大手术。他严格保密,只有一两个身边的朋友知道。出院后,有人问起,就说偶感风寒,有点不适。朋友都以为他上了年纪,一时身体欠佳,休息了一两个星期而已,并无大碍。厦门知名企业舒心酒家的老板陈瑛瑛是上了全国好人榜的人物,热心公益事业。她是集美中学校友,对总会工作十分关心,对任镜波也非常敬佩,十分领情。她得知任镜波实际病情后,就打电话给他,表示慰问之后,请他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告诉她。任镜波始终没给。2014年年底,集美校友总会在财税宾馆举行年会,陈瑛瑛派人送来10万现金,说明要给任镜波的一点小意思。任镜波坚执不收,可在那人来人往的地方,推推搡搡实在不雅观。于是,他便请总会管财务的把钱收下来,给她在总会设立一个助学金,每年5万元,名称就叫“舒心瑛瑛助学金”,资助集美中学困难的同学。颁发助学金仪式上,陈瑛瑛被邀请上主席台,亲自把一份份装着千元人民币的红包交给受助学生,看到受助学生脸上的那份激动,陈瑛瑛心中翻腾着波浪。她是一个特别知道感恩的人,她感谢总会给她这个机会,感谢任镜波对她的关心和巧妙的设计。舒心瑛瑛助学金做了两年,100名学生受益。
2015年,任镜波又患小恙住院。陈瑛瑛到医院看他,送了一个水果篮。事后发现,篮中还有一个信封,里面有百张百元大钞。任镜波发微信向她致谢,并表示这钱他一定不会收。双方各执己见,最后,任镜波还是老办法,把钱交总会财务,做助学金。没想到,几天后,陈瑛瑛又给总会打来9万元,补足10万,再做两年舒心助学金。任镜波告诉财务,留下4万,把5万退给她,理由是如今餐饮业不好做,以后再说。
任镜波募捐筹款超亿元,他希望募到款,但像这样把到手的钱退回去,或劝人不要捐的故事还很多。
(注:本文是《集美报》连载的长篇人物传记《嘉庚弟子》的第37节。《嘉庚弟子》记述任镜波等老一代集美校友弘扬嘉庚精神的事迹,于2014年10月起在《集美报》连载,作者陈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