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远

任志同给同学发奖学金
富有的朴素
“我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不断进步,没有别的要求。”集美中学2010年9月底的一次升旗仪式上,一位瘦小的老者为几名同学颁发奖学金、助学金后说。他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2位高三学生(周建安619分,考入国防科技大学;黄加财599分,考入厦门大学临床医学)颁发了助学金,每人3000元。还为当年市化学竞赛一等奖的5名获得者颁发了奖学金,每人300元。
2009年底工资调高以后,他就寻思,老俩口工资收入增加了,子女已经成才立家,没有后顾之忧,更应该为调动青年学子努力学习而奉献一点心力。于是他和老伴、子女们商量,决定拿出一部分养老钱设立“励志奖学助学金”。
于是,他先找到我作了交流,话语平实,赤诚之心,却显而易见,令人感动。报告校领导后,刘卫平校长很重视,马上要求我拟定奖学助学方案,并要求在全校师生集会上公布、颁发。方案征得他的同意后于2010年秋季开始付诸实施,本来他不要任何仪式的,但首次颁发还是特地邀请他来了。
在方案里,他每年提供2个助学名额,每人一次性资助3000元。凡具有集美中学学籍的高中毕业生,品学兼优,高考后进入高校,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考试成绩在本校前50名内的都可以申请。奖励的则是:凡具有集美中学学籍的学生:1.获国际化学或物理奥赛一等奖者给予奖金5000元;获二等奖者给予奖金4000元;获三等奖者给予奖金3000元。2.获福建省化学或物理竞赛一等奖者给予奖金1000元;二等奖者给予奖金800元;三等奖者给予奖金600元。3.获市化学或物理竞赛一等奖者给予奖金300元。每年奖励一次。
捐养老钱,设励志奖。当人们啧啧称赞他时,他还是那样平淡地说:“一个小奖没什么,我的愿望是莘莘学子更加奋发努力,获取全国奖、国际奖,为母校争光,让我把更大的奖项颁给他。”
是的,大家都与他一样,盼望着这一时刻早日到来,那是他最大的富有!
他的富有还来自于许多身体力行不断行善的积累:经常为理化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辅导,分文不收,即使被误解也无所谓;2007年起为高一新疆班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用品,直至2010年毕业,合计支出了1800元。 踊跃为灾区捐款,为病困捐款,每次认捐的数目都位居退休老师前列。2008年,当四川汶川地区“5.12”大地震的不幸消息传来时,集美中学所有离退休教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纷纷慷慨解囊,其中缴纳“特殊党费”千元以上的有3位:郑亚天、陈水扬和他。他们,都是老党员。
生活中的他却非常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餐桌上没有大鱼大肉;经常身着粗布衣服,或者门球队奖励的白色夹克,挽着老伴的手,夹着门球棍穿过学校去运动。嘴巴没有太多的话语,脑海却有很多的思想;不去争名夺利为自己,却把金钱捐献为学子……
一年又一年,每年的助学金他都全程交由我来办理,钱放到我手上就走了,没有多言,不想露面。虽为个人捐赠,但从推荐人选,到发放款项,我每次都按政府助学金评定、颁发的程序和章程的要求认真完成,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年段意见,填写助学表格,审核审批盖章,造表签字领款。我都要与学生见面,告诉他们这笔助学金的来历,要求他们打个电话给他,希望他们记住集美,珍惜母校,努力成才。2014年我从办公室轮岗到德育处,还每次去家访,为受助学生和家庭送去助学金,送去他的心意,送去祝福和鼓励。而后把表格和领款单一起交给他,而他总是说不用不用,你做的我都放心——这份信任弥足珍贵!
“……以上规定,自2010年开始,在我有生之年兑现,决不食言,如有不妥之处可逐年完善,恐后无凭,立此办法上报学校,祈请协助办理。”
他,就是集美中学退休老教师、老党员——任志同。
老叟的新智
任志同老师曾长期在集美中学担任化学教学工作,为教育奋斗、奉献了一辈子,育人无数,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好老师。他是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劳模,也是一位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1991年退休后,任志同老师在安度晚年的同时,仍然时刻关心他毕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教育事业,一直在思考着几个问题:怎样为学校的发展发挥点余热,还能为年轻学子的成长进步做点什么……
经常地,任志同老师踱进办公室,拿出他写的一些建议、感言和思考之语,整理得工工整整,打印了好几份,要我看看并转交给校领导。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几年来,他经常出谋划策,口头或书面向学校领导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或建议。比如他论证了办学规模以多大最为合适,供学校参考;建议新校区应辟“院士励志墙”,以我校六位院士的事迹激励后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多开各种科学讲座,活跃科普活动,为学生开启智慧之窗等等。
2008年集美中学建校90周年,许多退休老师都十分关注,为办好校庆活动提出许多想法。任志同老师两次呈送书面建议给学校领导,一是建议校庆应办得“俭朴而庄重,传统又现代,凝聚加团结,协调更和谐”。二是建议筹集建校资金不可嫌弃“抓小额”,“抓小额”的举措可以更广泛发动校友对母校繁荣发展的支持。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公布在集美中学校报上。
他也经常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育随笔。《教育随想录》还得到市教育局赖菡局长推荐,发表在《厦门教育》2010年第四期上。阐述了中学可持续发展、德育为先、师德为立校之本、培养优秀师资造就创新人才、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关系等等问题,数千之言,肺腑之声,真知灼见。
活到老,学到老。虽已年逾八十,但他坚持学习,通过读书或请教,学习到一些新知识,掌握了一些新本领。通过自学,还学会了电脑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想不止,笔耕不辍,充分体现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深入思考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我没有去查任老师的档案,去看他作为教师和劳模有多么的敬业和辉煌,在与他接触不多的时间和感受里,我就可以读出那份真情;我没有专门去采访任老师,用多奇巧的结构和多华丽的语言去写他,在与他寥寥的言语交流和实际行动中,我就可以看出那份执着。
他总是说得言简,写得意赅,无心去哗众取宠,却露水且显山;他总是轻轻地来,悄悄地离,不带走一片云彩,却为霞尚满天。
“林主任,我已经打电话感谢过他,但你还是帮我把这袋地瓜干送给任老师吧。家里困难,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道南楼长长的走廊,人生路漫漫的旅途,每次望着他一个人默默地离开,我都要驻足许久,沉思片刻。他的身影瘦弱单薄,步履却稳健从容,留给人们一个大大的、对生命价值有着深沉思考的感叹号。
任志同——一位弘扬嘉庚精神的朴素公民,睿智老叟。(林红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