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风清水扬(外一章)

◎林红晖

2013年11月19日凌晨1点,水扬走了,一颗虽然衰老但依然火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遵嘱,不发讣告,不办丧事,遗体捐献,去世后4小时遗体就被厦门大学医学院接走了,大家都来不及见他最后一面。2007年他就与厦大医学院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他谆谆告诫子女,如果不按照他的意见办,就是不孝!

十几天前摔倒,断了骨头,手术顺利,旋即回家康复,与看望者谈笑风生。殊不知噩耗突至。

今年暑假,因为拍摄电影《侨女日记》,我还帮剧组联系去采访他。

水扬年轻时就努力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都因历史问题而被搁浅,直到80高龄才如愿以偿,引起轰动。当时我在做党务工作,找他谈过话,帮他做过事,组织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还在《厦门日报》等媒体图文并茂地宣传报道。此后,他一直很感激我,每次见面都要提起。可见这件事对于他有多么重要。

有感情,就会有坚持,有坚持,就会有深厚,有了这些,才会不论顺境逆境,笑看云卷云舒。没有谁为谁而活,但一个人可以为一种信念而活。

离休后,他照样天天读书阅报看新闻,并全身心投入撰写、出版、宣传李林校友的事迹,那是他的同学,一位把24年青春献给国家的抗日归侨女英雄。不用华丽堆砌,无需著作等身,《李林英烈传》,一生写好一本书,一生写一本好书。

那年12月,听说我女儿出生了,水扬十分高兴,打电话祝贺,并一定要到家里来看望,还包了个红包。年逾八十,自己搭车,爬上6楼,显然很累,但他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喜笑颜开,不停赞叹,那张戴着鸭舌帽的珍贵照片,使得那年冬天,特别温暖。

八十入党,却是老布尔什维克;九四耄耋,却洋溢着乐观朝气。

高度近视,却看到未来的光明;步履蹒跚,却一路来走得稳健。

笑脸常在,因为心中充满感恩,知足常乐;言行必善,因为胸中底气十足,不畏死亡。

水扬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因为几十年教书育人,令人爱戴,更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水扬是一位坚定的战士,因为一辈子严谨博学,坚持不懈,更因为追求真知,矢志不渝。

家中墙上挂着朱鸣冈为他题写的书法《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满屋子的书以及其他人相赠的书画见证了他的为人品行。

也如黄树伟老师所言:陈老信仰矢不渝,水墨著书颂李林,扬正弃邪授诚毅。走完一生仍奉献,好善乐施遗嘱里。

在周末的阳光下,一个生者对逝者的怀念,用文字来表达,其实心里没有悲凉,而是充实。就像他走得那样安详,那样从容,那样无憾,没有病痛的折磨,没有精神的负担,没有空虚的浑噩。

水扬的离去,给了我写点东西的内在驱力,给了我包含着许多遗憾的怀念,包括已经往生了,曾经忘年而交,至今难忘的那些老头们,银河功臣少将陈福接,一生爱走路的陈怡谋,留下《春晖集》的李铭坤……

校园四周,紫荆花一树一树地粉红盛开,似乎把龙舟池也映红了,在我的人生路上,也充溢着生命怒放的多彩和芬芳。

 

“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

中国催化科学泰斗蔡启瑞院士百岁了。

“……凭借自己的学术以及淡泊名利的厚道人品,让整个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心服口服。他就是蔡启瑞院士,中国著名化学家、分子催化专家、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2月3日,厦门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报道。

最使我难忘的是他说过的那句“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

这是一个我由衷敬佩的人,因为学术,更因为做人。

这是一个我倍感亲切的人,因为他是集美中学的校友,是一个“地产”的科学家。更因为我与他有过几次接触,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早几年,每年春节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总会跟校友总会的领导去给他拜年。住的是小小的老房子,极其简单的陈设,但一谈起话来,却都是不简单的内容,大到对国家建设的想法,小到对厦大发展的建议。使人想起《陋室铭》,想起在电视片《陈嘉庚与集美中学》里他说的:我对化学的兴趣,就是从中学的实验室里开始的……

2003年7月,蔡先生为母校85周年校庆的题词扫描件就已经发到我的邮箱(10月校庆),当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他的秘书或者助手发的。没过几天,我意外地接到他给我打来的电话,说题词应该有落款及日期才是完整的、规范的,他刚刚又补发了扫描件过来,并一再地说不好意思,由于他的疏忽影响到我的工作。我诧异于他亲自使用电脑,诧异于他的认真严谨。那年,他已九十高龄。

“好学多思,业精于勤”,已经镌刻在校园,成为文化的景观,已经激励着后辈,成为前进的动力。

一看到媒体刊登有关他的报道,就会特别关注,感到特别亲切,特别骄傲。

什么是我们一生最爱的?一方物,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项工作?

我们用什么去体现他们是我们的最爱?为了我们的最爱我们付出了什么?

经常,我们为情所困,被爱所害,是太过于执着,还是太不够执着?或者,是太过于浮躁,还是太过于痴妄?

蔡先生,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但为此付出了一切。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他也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用美国战俘提前换回的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之一,这批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钱学森。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他一个人获得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一般来说,获得一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并不富裕的他一次一次地数万数十万地向灾区向学校捐出工资、稿费和所获得的科学奖的奖金。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他躺在床上,可以把微分方程准确推算出来;下默棋,一对二,居然都能赢;上课不记笔记,依然名列前茅。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他热爱文学诗词和音乐,也是下象棋的高手。在美国期间,也是破解俄亥俄州首府报纸专栏上桥牌有奖征解难题的高手。

蔡先生的传奇在于他85岁自学电脑,画出的结构图据说连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但在蔡先生自己看来,他没有传奇,他拥有的只是本分,只是责任,只是……在我们看来,蔡先生的传奇就是他一生的所为。

学术和品德无关,品德和学术无关。做科学难,做科学家更难,做一个有品格的科学家一辈子坚持做科学则是最难的。

阅读这些报道和故事,常常使我感动、激动。在报道里,有敬仰,有感恩,有方向。在故事里,有为国的高度,有学术的尊严,有做人的基本。在时常让我们错愕不已的教育界和科学界中,在时常让我们不知所措的现实社会和时代里,蔡先生都是一根标杆和一尊灯塔。

只有坚持仰视,才会看到别人的高度,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有能力提升自我召唤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