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说故事 扬校魂

——《百年往事》读后

◎郑俊杰

《百年往事》(则《百年集美学校》,署名陈彬)是一部弘扬嘉庚精神的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传记。和几位读过此书的朋友交谈,他们都有同感。他们都说自己是“一口气把书读完的。”诚如该书《代序》所说:此书以“集美学校百年沧桑为题材,以陈嘉庚及其襄助者、追随者为主要人物,围绕集美学校百年史中的主要事件展开故事”,记述的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情节复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部集美学校的百年历史。本书是一部文学传记,传记文学不同于可以虚构的文艺小说,它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如同“艺术摄影”一样,经过摄影师艺术处理的形象和场景,必须符合其人其事的本来面目,而不能偏离人物和事件的真相。传记文学比艺术摄影复杂得多。因此《百年往事》的创作难度相当大。

有难点,处理好了就变成亮点。作者陈经华是集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集美校友》双月刊主编,集美陈嘉庚研究会副会长,退休前任集美大学外语教学部主任,熟悉学校情况。在创作中,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腻的艺术创作,其参阅的文献列出的就达22部之多,加上三十年有关的《集美校友》,最少几百万字。此外,他还采访了健在的重要当事人和历史见证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精心选材、剪裁,取“校史中没有或不可能提到的重要的人和事,或者校史中提到,但不可能作深度表述的事”,“以事件为背景,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关联”。他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手段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利用文学手法,把人物、事件处理得合情合理,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塑造鲜明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强烈的现场实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以陈嘉庚为核心的集美英雄群体的原貌,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心灵的震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本书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如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学潮、陈嘉庚对陈村牧的处理,都是敏感而又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而且过去似乎也都已有定论。作者不回避问题,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分析事件的原委和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有别以往的看法,有新意且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这部“校史般的故事”,亮点纷呈。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把陈校主及他身边的人写“活”了,把嘉庚精神的强大威力写“准”了。

围绕着集美校史的发展,作者突出描述了陈校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鲜明独特的个性。事是人做的,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思想性格决定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但是人的思想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陈嘉庚为什么要倾资兴学?他说:“吾国今天,处列强肘腋之下,世界竞争之间,成败存亡,千钧一发,非自振兴教育,急起直追,断难逃天演之淘汰。”正是基于这种浓烈的爱国之情、忧患意识和对客观情势的深刻分析,陈嘉庚兄弟义无反顾,在兴学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特别是在企业严重亏损情况下,卖掉大厦支撑学校,宁可企业收盘,也不停办学校。他闯过九九八十一难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才走上坦途。作者在记述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入陈嘉庚的内心世界,描写其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彰显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在企业收盘问题上,亲友们认为是创办学校所致。他力排众议说:这“首先是世界大萧条所致。许多大企业,既不捐资,也不办学,不也破产了吗?其次,我身处殖民地,处处受人掣肘。否则,我绝对能走出低谷,转败为胜”。作者进一步挖掘他这种认识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他深恐别人从他的失败中引出结论:陈嘉庚是办学才破产的。那以后谁敢捐资兴学?如果别人不是把他当成风气之先,而是当成前车之鉴,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也就是说,陈嘉庚心痛的不是丧失千万家财,而最担心的是自己企业收盘带给其他侨商的负面影响,生怕捐资兴学后继无人。这样的描写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衬托出陈嘉庚公而忘私、超越自我的崇高境界,令人信服。

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都应当学习陈嘉庚,弘扬嘉庚精神。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神化他,把他写成一贯正确的圣人,而是尊重事实,着重写他在挫折中奋起,在纠正错误中前进。陈嘉庚认为自己是在实践中“人生观也随着改变”,作者如实地把陈嘉庚写成会犯错误的伟人。作者写道:“陈嘉庚眼光敏锐,对人对事有独到的看法,而且十拿九稳,很少看走眼,非常人可比。因此,他非常自信,当然免不了有自以为是的时候。” 因而犯了“一生中最大一个错误”。当企业严重亏损,陈敬贤赴日治病花销猛增之时,心中本来就焦躁的陈嘉庚,心火一下子就着了起来,未及多思就拍电报,通过厦门集通行转日本建东兴:“电知敬贤回梓,并告月费勿过一千元,舍弟取多项,恐被人误,此后切勿多与。”陈敬贤一看,脸色骤变。电文“近乎训斥员工属下”,不给他留颜面。为此他拿起笔尽诉胸中的不平和积怨。信刚发走,又接内容与前电相同,但语气更严厉的电报。陈敬贤终于“摊牌”了,提出取消“二校主”之名的要求。陈嘉庚未曾想到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小弟,有那么多的苦水。他内心非常矛盾:“弟弟信中所述,句句实情,条条在理。可针无两头利,作为国民应尽义务,克己奉公;为了国家,自己应该做出牺牲。这不免要连累自己的家人。可这能成为原谅自己的理由吗?”于是,他又给陈敬贤发报公开认错谢过:“前电系一时错误,甚愧,谨取消,谢过,勿滞是感。”作者指出:陈嘉庚是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物,从来没向人低过头,今日却向弟弟俯首谢过。那电报,字字千钧重,句句出真心。他是非分明,为人谦恭大度,博大胸怀可见一斑。这段评论写得多好啊!一个有崇高威望的伟人,其尊严和权威往往不可侵犯。谁挑战这种权威,大多没有好果子吃。而陈嘉庚知错必改,不为自己的尊严而伤害他人。善莫大焉!这是一面镜子,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意味深长的。

再说二校主陈敬贤,他是嘉庚公司的二把手,他与大哥志同道合,胼手砥足,为共同事业而拼搏,作出很大贡献。在星马经济不景气的1919年,他主持公司三年,取得巨大成就。后来又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公司渡难关。他为人谦虚、温和、柔顺。这性格的形成与兄长有直接关系。陈嘉庚高瞻远瞩、性格果断刚烈,为人强势。在陈敬贤面前,陈嘉庚永远是“大哥大”。但这不等于陈敬贤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尊严。比如,在办学和办企业方面他就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一直对陈嘉庚惟命是从,“即使看到兄长有错误,也委屈迁就”。现在为了不影响事业的前途,他要做一番彻底之辨明。这是他连回两信“摊牌”的原因。作者指出:陈嘉庚兄弟的龃龉主要是两人所处位置不同,对彼此的处境不了解所产生的误解。作者通过人物之间及其内心的矛盾的描写,刻画出两人高尚的品格。接着作者写道:陈嘉庚一改过去说一不二的作风,放下身段认错道歉,对弟弟的发泄抱理解、包容的态度,更让人感到陈嘉庚博大的胸怀。作者最后写道:兄弟俩“一个为商业前途和闽南教育事业不惜兄弟手足情面,一个则为个人健康和长远的国家社会利益而动情。两人为的都是国家社会利益这个共同的大目标。”矛盾斗争异常激烈,结果,不损任何一方的形象。人物的处理和情节发展的分寸把握得十分准确。

嘉庚精神是贯穿《百年往事》全书的一条红线,陈嘉庚在世时,他围绕集美学校之所想、之所为是《往事》描述的主体,陈嘉庚是主要人物,陈敬贤、叶渊、陈村牧、叶振汉等与他有直接关系的襄助者也是涉及的对象;陈嘉庚逝世后,坚持、弘扬嘉庚精神,维护、发展陈嘉庚在集美的事业是《往事》着墨的重点,而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物,如陈村牧、叶振汉、李尚大、任镜波以及这个时期作出突出成绩的几个学校的校长,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前因后果脉络清晰,有故事,有情节,人物栩栩如生。

对陈嘉庚去世后的校舍调整、“文革”的冲击、以及“文革”后的复苏,作者既不回避问题,也不像一些伤痕文学那样,对阴暗面大肆渲染,而是用一种苦涩而幽默的笔调加以概括,展现,揭示,让读者在看到伤痕和血迹的同时,也看到希望和正能量。萨兆钤在陈嘉庚坟前的《默誓》、有关“文革”的《浩劫》和“文革”后的《复苏》等章节,描写的是1961年以后到1980年前后那段风云变幻、矛盾错综复杂的漫长岁月,把这个时期集美各校的事情说清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要叙述得生动,有吸引力。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处理不入俗套,写得出彩,有新意,使人动情。

在书的后半部中有一个人物的出现让读者感到意外的同时,不由得眼睛为之一亮。这人就是任镜波。他是百年校庆中选出的百名杰出校友之一,他的衔头是“热心陈嘉庚事业的杰出校友”。任镜波不是集美学校的主要领导,但他的经历、他对嘉庚事业的忠诚、他的作为和贡献、他在为维护和发展陈嘉庚事业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和达到的境界,使他当之无愧地在其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

《百年往事》共60节,每一节都像一集电视连续剧,全书犹如一部60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吸引人的眼球。作者如同说书一般,一集又一集,娓娓道来,颇为动听。它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闪烁着嘉庚精神的宏伟历史画卷。“书中处处可以看到嘉庚精神在灵动”。如果说“校史般的故事”是躯体,那么附着在躯体中的则是校魂嘉庚精神。传记文学不能有体无魂,也不能魂不附体。本书做到了魂与体的完美结合。

嘉庚精神有两大特点:一是其爱国性,一是其实践性。以爱国爱乡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在实践中孕育诞生,在实践中弘扬发展。本书开篇,青年陈嘉庚倾其所有的二千元办起“惕斋学塾”,嘉庚精神初露端倪。第二篇写办新学,学钟长鸣,标志嘉庚精神的诞生。陈嘉庚诚信经营,从危机中站立起来,兴办了一个“教育王国”,并竭尽全力支撑下去。他大力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恶政”,为正义和真理而斗争等。书中对此都有涉及,但本书的中心是集美学校百年历史,作者通过与集美学校百年历史直接相关的事件来演绎嘉庚精神,让读者在真实的历史中感悟嘉庚精神的实质和传承。

读《百年往事》,读者读到的是故事,学到的是历史,而从中感悟到的是贯穿全书的嘉庚精神,集美学校的校魂。

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嘉庚精神这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