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忘不了,安溪文庙那些年

——集美学校内迁安溪76周年记

◎王思韵

许多人知道集美学校经历100年风雨,但年轻人中鲜有人知道,在抗日烽火岁月,她曾有过一段历时8年的内迁历程。2013年11月28日,集美学校内迁安溪76周年纪念活动在内迁校址安溪文庙举行。

75年前,13岁的林世岱在集美念小学。“那天天还没亮,日本就开始炮轰厦门,村里人四处逃散。”林世岱兄弟姐妹5个,最小的妹妹才8岁,大的16岁。“一人拿两三件衣服,背着干粮,锁好家里门窗,天一亮就跟着大伙出发。从厦门走到同安,再到半岭,晚上八九点才停下休息。妹妹累得大哭,但第二天还得继续走。从集美步行两天来到安溪。”在纪念活动的现场,如今已88岁的林世岱回忆起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危难关头,集美学校迁安溪

1937年6月,陈村牧受校主陈嘉庚之聘,任集美学校校董,回国主持工作,拟定《改进计划大纲十二条》,创办24年的集美学校正酝酿着大展鸿图的计划。然而9月,日本飞机、军舰袭击厦门,为了师生的安全,“迁校”被提上日程。

当时迁校目的地曾有同安、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选择,而安溪因地处山区,不是敌人轰炸目标,又有两条主干公路可通泉厦,且集美各校安溪籍师生员工、校友居多,占有地利人和,成为最终选择。当校方代表赴安溪商谈时,得知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文庙拟用作盐仓,立即联合当地校友、士绅一起据理交涉,终将文庙借为临时校舍。

 

那边,日本侵入金门,集美已成前线。这边,修葺校舍、置办桌椅加紧进行。至1937年10月上旬,校方将教学用的图书先行运往安溪,甚至连科学馆的各种仪器也一并运达。随后集美学校的师生们,大都和林世岱一样,跋山涉水步行前往。大家穿着草鞋,背着行李,互相帮扶,有的老师则挑着担,一头幼子,一头书籍。

10月13日,集美师范、中学迁往安溪文庙;10月27日,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迁往安溪后垵村后垵苏山小学;12月7日,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迁往安溪同美小学;12月16日,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迁往安溪官桥乡官郁小学。集美各学校陆续迁往安溪。后因人才分散、经费困难,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中等学校合并迁入文庙校舍;又因沿海局势紧张、各校学生数增加,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短暂移设大田。

弦歌不辍,“诚毅”校训记心头

如今,走进安溪文庙,眼见红瓦石墙,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导游为游客解说着。漫步其中,完全想象不出当年这里的模样。纪念活动让宁静肃穆的文庙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校友聚在一起,指认着当年的校舍、厨房、教室。

87岁的吴秀琼1941年至1944年在文庙内念完了集美初中。老人腿脚不好,好几次坐下和大伙聊没几句,就又忍不住站起来一个人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她指着文庙内两廊一根根柱子说,“教室隔成一间一间的,这里是48组,这里是49组。”“男生宿舍在大成殿和崇圣殿,女生宿舍是从这边上去的‘老师衙’。膳厅就在文庙外边四周走廊。” 在老人的描述中,当初安溪文庙几乎每一寸地方都派上用场,听者似乎见到拥挤不堪的状况渐渐被还原。

回忆起艰苦生活,大家却只是笑着说“那时候人的要求都不高。”林金狮是吴秀琼的同学,今年也已87岁。他说那时大家就吃草包饭,一人一包,汤其实就是开水煮菜叶,但比外面的生活好太多了,“大成殿里很舒服,没蚊子,哈哈哈!”老人乐呵呵地说。尽管条件不好,学校的教学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入学时有6个班级,到毕业时就剩两个班了。当时留级的很多。我们毕业的平均分是85分呢!”吴秀琼和林金狮回忆,在特殊年代,集美学校培养出来的仍是精英。

 

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少年们,如今都已到耄耋之年

抗战期间,很多教师纷纷另谋生计,而集美学校60%的老师在校主倾资兴学义举的感召下坚守阵地,甚至自愿降低工资以减轻学校负担。环境艰苦,师生精神面貌却奋发向上,“诚毅”校训是大家心头的信仰。

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热情高

1937年11月1日,陈嘉庚曾致函陈村牧校董:“为了求得最后胜利,实现民族自由平等,要抱定牺牲到底之决心和苦干精神”,勉励学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林金狮说当时初中实行童子军制,高中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5点半就要起床早操。根据战时形势,高中各课程还补充了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例如国文科增加了《国民政府抗战宣言》、抗战诗文、英雄小传;地理科补充了我国的铁道、公路、航空建设,各海口位置,日本人口、交通、产业、国防;化学科、物理科、生物科的补充教材更加实用,有爆炸化学、毒气化学,有关于飞机、军舰、坦克车的性能,有传染病的预防等等。学校还号召毕业班的学生报名参军。

此外,校园里的“抗敌后援会”、师生歌咏队、演讲队开展的活动如火如荼,演讲、呼口号、刷标语、唱歌、表演戏剧,在师生、百姓中宣传抗日救国。学校师生利用科学馆的收发报机收录电台新闻,编辑出版的《血花日报》,是战时安溪集美学校、安溪县政府、安溪抗敌后援会的舆论阵地。那几年,集美师生们还从清寒的生活中节衣缩食,募捐棉衣款,认购救国公债,义卖募集钱财献给祖国,甚至直接组织购买飞机支援抗日战争。

“我的幸福是集美学校给的!”

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少年们,如今都已到耄耋之年。人群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在每一张老照片前仔细端详。上前打听,老人叫蔡择胜,今年已93高龄。交谈中,老人反复说感谢陈嘉庚,感谢陈村牧,感谢集美学校。原来他1936年就读于集美商校23组。老人说如果没有集美学校,当年他就被抓壮丁了,可能活不了这么大的年纪,也不会有现在幸福的家庭。

像蔡择胜这样在集美学校内迁期间,获得教育机会的孩子很多很多。根据集美校友会统计,学校8年内迁,共培养在学学生27443人,毕业生2026人。在人员流动性极大的战时情况下,这个数字来之不易。著名华人企业家李尚大、李陆大兄弟和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集美学生。

1946年1月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告别安溪人民,迁回集美原址。但正如内迁安溪55周年时集美校友总会发出的《致集美学校播迁时期校友的函》中所提:“集美学校播迁的八年,实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没有校主陈嘉庚,就没有集美学校;没有当时的内迁,也就没有集美学校的完整史。”8年的艰苦支撑,弦歌不辍,集美学校的师生秉承“诚毅”精神,在非常时期涌现了大批栋梁之才。

不少当年经历内迁的校友们感叹,如今故人已经寥寥无几。蔡择胜老人说,他很想写写陈村牧,写写那时的集美学校,可惜老了,他很希望说说那时故事。“8年艰苦岁月,我们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