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集美校友》马年第一期卷首语
◎编者
春天来了,春风化雨。连日的霏霏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寒流来袭,气温骤降,但细看枝头,得到无声细雨润泽,已悄然吐出绿芽。
在集美的城乡结合部,耳边响着迎春的鞭炮声,编完了新年第一期的《集美校友》,看着电脑荧屏上的目录,一字字,一行行,一篇篇,都是热心校友的笔耕之作,都是伴着春的脚步,无声而匆匆赶来,汇集在一起,给读者奉上新春的一份礼物。每一句都有分量,每一篇都是沉甸甸的,每一篇都是感情的凝聚,每一篇都是思绪的飞扬,每一篇都是梦的展现,没有张扬,没有呼喊狂啸,没有雷鸣电闪,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如窗外的如丝细雨。
本期一个重要内容是集美校友总会颁发2013年的助学金。今年总会颁发的助学金有10项,比往年多了两项,受助学生达392人,助学金额达50余万元,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嘉泽助学金和陈村牧基金都由校友集腋成裘捐赠,其余八项助学金分别由冠名的公司或校友捐赠,他们是南洋船务有限公司、杜成国、林启仁、林茂苍、陈瑛瑛、林树德、陈久城、陈自辉等校友。
在嘉泽助学金的众多捐款者中,有一位捐资校友叫吕维穆。他已经连续捐资10年,每年捐赠人民币5万元,前后共捐资50万元。总会领导曾建议他把每年捐赠的5万元单独设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吕维穆助学金”,但他婉言谢绝了。吕维穆校友给总会的第一笔捐款是2003年为《集美校友名人录》的编辑出版捐献的15万元,截止2013年,吕维穆校友共计为集美校友总会捐款65万元。他因此获得厦门市政府颁发的“捐资兴学 尊师重教”铜质奖章和证书。
吕维穆校友今年已九秩高龄,七十年代末举家迁到香港定居,生活并不富裕。他感念校主陈嘉庚的栽培之恩,在过去十年间,悄无声息地仿效校主陈嘉庚,走捐资助学之路;他学习校主,捐钱作贡献,不张扬。正因为他省钱捐资而从不声张,人们对他的义举更是倍感震撼。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高风亮节,因为他始终记住:“如果没有陈嘉庚校主,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本期发表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文中,作者香港曾若卿校友用了许多美好的词句夸奖吕维穆校友,说“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更能温暖人心,也更让人动容。”还说“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仅内心强大,还会收获幸福。”吕维穆校友恰似无声的春雨,不仅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以春雨般的润泽,也给人们无声的心灵震撼。人们从中感悟到人间的温暖,人生的意义,也体味到嘉庚精神的伟大。
本期,我们还可以读到林红晖老师的佳作《风清水扬》和《“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文中所写的陈水扬和蔡启瑞两位校友的事迹感人至深,两位都不是呼风唤雨的英雄,而是为人处事、为学诲人都“润物细无声”的深邃睿智的长者。因为“无声”,所以更得人心,更深入人心。
最近著名钢琴演奏家周宇博教授到德国讲学、表演,给朋友发来电邮,描述了她在德国黑森林里静听春的气息的情景。那静,那无声,对她说来是一种产生真正音乐的境界。她写道:“我爱这里的黑森林,那是音乐家灵魂的胜地。每次到那里,我可以一个人安静下来,每个毛孔仿佛都舒畅了。安静中可以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雨敲打枯叶的声音,甚至雪花融化的声音,还有各种鸟鸣。”只有静,才能听到许多难以听到的声音,才能领略到更多常人感受不到的美。所谓“宁静而致远”是也!
黄永玉校友年过90,仍笔耕不辍,每天在书斋埋头著书。他耐得住寂寞,因为寂寞中有他无穷的乐趣,他在无声中遨游属于自己的世界。黄老是以幽默见称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马年到了,又是一个甲午年,他想到120年前的中日海战,想到他亲身经历过的抗日战争,他写了一篇新年寄语,写了一个硕大的马字,如蓄势待发的骏马,告诫后辈,要有志气,有忧患意识,又要像无声的细雨一样,实干,苦干,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