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蔡鹤影
每个人都梦想,我年轻时也有一个文学梦。与文学结缘源于我初中语文老师张弩。张老师是老报人,当过记者、编辑,讲课声情并茂,由此我爱上语文课,并立志当“作家”。无奈大学毕业后,恰逢文革浩劫,从此我与笔墨绝缘十几年。文革后,我从山区调回家乡任教,本可以实现文学梦,然因教学繁忙,后又担任十年的行政管理,几乎无暇顾及。
现在退休了,我想起那渐渐远去的文学之梦,觉得余生更值得珍惜,“不久,我就要退役了,但这并非人生的终结。我想,退而不休,才是人生真谛,我该用余生扯起人生的风帆,去迎接我的第二春,真正圆我少时文学梦”(引自拙作《风帆集·后记》)。
于是我操起旧日的笔墨,在孤灯下,耐得寂寞,将偶有所感凝聚于笔端,一格一格地爬出来,散见于诸报刋,后收入散文集《人生是一种美丽》。2003年年初和2007年5月间,我应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先生之聘,为原集美学校校董、陈嘉庚先生的得力助手、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亲民教育家——陈村牧先生作传,分别出版了《陈村牧与集美学校》和《学村牧歌——陈村牧画传》。2008年我不顾年届七旬、病弱之躯而为著名诗人鲁藜作传,因鲁藜是从我家乡翔安走出去而成为享誉中外诗坛的“七月派”的重要诗人。魯藜艰辛而跌宕的人生历程,充分体现了翔安人的勇气与毅力,其不朽精神值得弘扬。为此,我多方收集、采访、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同时学习使用电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用电脑写出全国首部鲁藜传记——《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这样,拙著成了一段老乡写老乡,校友写校友的美谈,在本市文学界引起反响。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先生审阅了我的赠书后,写信给我,盛赞《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一书。他信上写着:“鲁藜先生是我最为崇敬的诗人之一……粗粗读过大作,认为翔实生动,写得很好,越读越亲切且得到教益。待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在此向您祝贺并再致由衷谢意”。
四部专著的出版,大约80多万字,还有散见于报刋的篇什,并忝为省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少年时的奢望,如今年逾古稀,有了这一点点的收获,算是圆了我少时文学梦。莫道桑榆晚,一鞭夕照,只是太阳一点余晖,虽比不上旭日的喷薄向上,也逊于骄阳的炽热旺盛,但它一缕光,一丝热都温暖人间,织成云蒸霞蔚的壮观。可见,每一个人当霜染苍发时,不要惋惜,不要颓唐,要保持平常心,坦然待之。“老夫犹作少年狂”,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享受人生的第二春。人生在世,整日为功名忙碌,为利禄奔波,为情感所累,为情绪所左右,而往往忽略了在这些忙乱的生活背后,有一股生生不息,富有激情的生命潜流,是它在输送养分和能量,供养人类的贪欲和挣扎,希望与抗争。它不管夹岸的青山,平远的田畴,嵯峨的城郭,冷落的村庄,也不管丽日和风,雷电雨雪,只是不舍昼夜,汩汩地向前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