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怀
◎林红晖
清明的雨,或多或少都给人出行和活动带来一些不便,也或多或少总给人平添一些惆怅和感伤。
清明最重要的事情是扫墓,缅怀先人,哀悼逝者,慎终追远,砥砺前行。
没有扫过墓,你一定不会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哀思、怀念以及蕴含着的那份特殊的情感。就像没有经历过体力劳累,你不会体会到辛苦;没有经历过饥饿时代,你不会感受到难受;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你不会感觉到残酷。那是读书、看电视、听人说、凭想像所无法达到的。
我们常怪那些一出生就泡在糖水里、坐在轿车里的人,不会体恤时艰,感同身受,替人着想——但缺乏一定的现实载体,的确很难。
关于扫墓,这几年都有“新节目”出现,如在墓园扫墓可以点歌,据电视报道说最常点的是《今夜你会不会来》。不管怎样,心里总是觉得怪怪的……今年说的比较多的还有关于年轻入殓师和高学历殡葬礼仪师的一些事。他们,起码从形式上使得告别的仪式越来越规范,使得分离的氛围越来越温馨,使得对待死亡的态度越来越理智。
当然,现在的墓园,除了新亡人,已经很少听到哭声了。人们默默地祭拜,静静地追思,抑或淡淡地忘记……
时间的确是抹平伤痛最好的药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什么化不了的结。时光一年一年地过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逝去的那些永远都不可能回来了,当下,还有未来,故事还要延伸,生活还要继续。
现在的清明,有了假期,成了一些家庭、家族成员团聚的时机,其实,也是很好的。
在事故现场,在医院,在殡仪馆,常感叹生命的脆弱,常唏嘘人生的无常,常痛惜好人的离逝,常珍惜当下的不易。
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很多人在流传和感慨一段话:以后每一次再分开,都要好好道别,要有拥抱的那种,因为,也许真需要道别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离开时,要好好告别,像最后一次,相见时,要心存感激,像第一次……
关于先人和逝者,父母、配偶、子女、好友……你会有多少感觉?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这些感觉?还是,逝者如风,拂过水无痕?
现在,父母还会叮嘱着去扫墓,我们还会张罗着去扫墓,一些人还会带着下一辈去扫墓。
当上一辈人过去了,当我们过去了,当我们的下一代也过去了,怎么才能让扫墓,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当岁月碾过了记忆的碎月尘花,当怀念慢慢不再成为生命之重,怎样才能使感情,这个最珍贵的东西存留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