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真实地形象地走近陈嘉庚

◎林壑

我的四个北方文友,仰慕陈嘉庚先生已久,此次专程赶来集美。我在热情地接待他们时,脑海浮现出陈嘉庚纪念馆,这座造型瑰奇、金碧辉煌的现代化建筑。对外开放后,纪念馆已接待了数百万游客。馆内立体的效果、精致的雕塑、明亮的灯光、优美的音乐,以及雪白墙壁上的珍贵图片和文字,再现了陈嘉庚一生致力集美学村建设和发展,矢志不移地实施“教育救国”的理想。这些载入史书的事迹,经艺术修饰,显得独特而美观,生动而形象。身边“四友”听了我的介绍,神情如梦似幻,但其中年长望重的一位文友,提出他们发自心髓的想法,说:“还是先去参观鳌园,那是著名的陈嘉庚纪念胜地景区。”

在陈嘉庚纪念圣地,鳌园名扬海内外,理当率先前往瞻仰。我们走在龙舟池畔由花岗石铺砌宽阔的石板路,途径楼榭亭阁装饰得精致瑰丽的嘉庚公园,十余分钟,依山面海的鳌园就雄姿秀逸﹑风情韵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天旅游团体不少,步入门廊后,文友们便融入一个团队,耳、眼并用,一边聆听导游小姐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演讲,一边观赏两厢墙上镂刻的,主要反映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连环组雕。我们随之走到矗立在园中央高28.6米,刚劲高拔、耸立云霄,毛泽东题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文友们脸上漾动着几缕笑意,莫非是纪念碑基座两层通体以花岗岩建成,下层台阶八级寓八年抗战、上层三级寓三年解放战争的涵义,使他们感到寓意深刻,非同凡响。后来,文友们随团来到纪念碑南侧陈嘉庚先生的陵墓:墓碑由水磨花岗石砌成、墓呈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墓后以青石屏壁为障,精典雅致,肃穆庄重。文友们在墓前躬身祭拜后,细致入微地观看陈嘉庚先生在每个历史时期,与国家领导人及在南洋活动的浮雕。吸引文友们的还有鳌园里短墙、栏杆、亭柱等处,精雕细琢连贯古今的名著、民间传说,甚而风景名胜、琴棋书画、珍禽异兽、稻谷菽麦等石雕精华。文友们在鳌园久久流连,不舍离去,并心有灵犀地感悟“这真是一座全国绝无仅有的博物观啊!”

走出鳌园,文友们说先去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留下陈嘉庚先生许多弥足珍贵的遗物,因此,想先去观瞻也在情理之中。踏在石板路上轻盈的步履,萦绕在碧空爽朗的说笑声,一恍之间,我们走进飘动着醇酒般浓酽的文化气息,享誉海内外楼宇鳞次栉比的集美学村。随之,陈嘉庚先生故居,一座主体两层、两侧三层灰白色的小楼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告诉身边的文友,楼的正面一株古茎虬枝、绿叶繁密茂盛的大树,是陈嘉庚先生当年亲手种下的。文友们仰望着这棵绿意葱葱、气势森然的遮天华盖,更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文友们意想不到的是故居这座典型的廊柱式穹顶的欧式建筑,竟然没有奢华的装饰,而是如此的简洁朴实!而当他们步上二楼,参观陈嘉庚先生的会客室、办公室和卧室时,更是为室内留存的皱皮小沙发、泛着岁月痕迹的会议桌、办公桌和陈嘉庚先生木板床而动容。凝眸谛视着桌上的笔墨纸砚、老花镜、放大镜和珍贵手稿,一位女文友感喟不已,说仿佛看见陈嘉庚先生仍在淡淡的烛光下笔耕,牵挂着国家兵燹与沧桑的命运,仿佛看到他在为振兴中华教育事业,倾毕生的财富,殚精竭虑,不辞劳瘁,形容清癯,神情严峻的形象。在这之前,文友们仅从书籍里感知陈嘉庚先生既清晰饱满,又朦胧模糊的形象,而此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当年被誉为橡胶大王、南洋一带的经济巨擘、驰誉中外的华侨领袖,生活竟如此俭省质朴,如此淡泊。其器宇轩昂的风骨,彰显的是一个中华赤子的忠诚正直。文友们为陈嘉庚先生这猎猎舒展的华侨旗帜、这昭昭闪耀的民族光辉而心魄大动,不禁沉浸于往昔风雨如晦的岁月中,任神之似风飘摇,魂之如水荡漾。

走出陈嘉庚故居,文友们跟随我去参观陈嘉庚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他们按照标示的顺序,在每个展厅里阅览、观看和欣赏,详细周密、一丝不苟。这多少使我感到惊讶,因为眼前坐拥书卷、饱学博识的文友,已经知悉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甚至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逸事,但他们的感情这么投入,就说明陈嘉庚先生在他们心中,始终是如高山,令人仰止、崇敬、钦慕。最后来到影视播放厅,文友们看了十几分钟录象,这才款步离开。步下光滑润泽的台阶,站在宽舒的嘉庚广场上,文友们深有所感地说纪念馆里高科技的制作、艺术雕塑,极尽豪华气派,极尽精致典雅,极尽丰瞻厚实。原先对陈嘉庚先生的感觉淡而如烟、薄而如纸的游客来说,馆内的陈列让他们深入了解的同时,给了他们丰厚的收获。

四位文友之所以先走访螯园、陈嘉庚故居,是想走进陈嘉庚先生风雨如磐的年代,于是,脚踏着先生走过的足迹,眼看着先生用过的物件,感受着先生呼吸过的空气,那种深入骨髓的体验和感悟,只能意会,不可言喻。

这回,我才如饮醍醐。

临别之际,我与每个文友诚挚地握手,并真心实意地道贺:“你们此次前来,端的是迢遥万里,不虚一行啊。”他们皆启开尊口,附和几声“不虚一行。” 然后相觑而笑,心满意足地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