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西南联大”
——抗战集美高级职校播迁大田
◎范立洋
抗日战争时期,由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所高级职业学校联合组成集美职业学校播迁大田首尾8年,在极其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弦歌不辍,培育了1000余名国家急需的实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抗战教育史上的奇迹,为我国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和战后复兴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闽中腹地的“福建的西南联大”,为集美校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光照后人。
一、 担纲天下的使命情怀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笼罩在日寇炮火下的集美师生遵循校主陈嘉庚的指令,开始了艰难的播迁生活。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校辗转安溪之后,于1938年11月13日定址大田。嗣后,师生们背负行囊、慷慨悲歌,艰难跋涉在漫漫山道上。抵达大田之后,立即参加了大田县“抗敌后援会”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
1.组建“战时后方服务团”
集美职校师生全员入编,由校长任团长,教务和训导主任分任副团长,下辖特务、宣传、募捐、交通、救护、防空、慰劳8个分队。“战时后方服务团”有行动纲领和誓词,行动纲领为:
(1)激扬爱国精神
(2)巩固团结精神
(3)奋发牺牲精神
(4)加强民族意识
(5)培育刚强意志
(6)树立必胜信念
战时后方服务团中的救亡剧团、抗战报社、自卫队、救护队、歌咏队、演讲团等抗日救亡组织,从城镇到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2.参加备战工作
集美职校是抗战时期大田县防空、防谍工作的中坚力量。除了完成当局下达的挖掘防空洞、防空战壕任务,还协助抗敌后援会指导民居防空伪装、应急疏散演练,参加防空执勤。在日军历次空袭中,德化死伤133人,永春死14人,永安死800余人,大田尽管集美职校和大田中学校舍均被炸毁,却创造了人员无一伤亡的奇迹。
3.常年坚持军训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随时准备奔赴抗敌战场,集美职校配设军事教官,学生统一着制式服装,常年参加军事训练,每周开设两节军训课。
移驻玉田之后,每天清晨师生们常年坚持从仙亭山到镇东桥往返6公里的越野跑。学到了军事常识、增强了身体素质,又砥砺了意志、陶冶了情操。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郑贞文在视察大田期间,特地观看了集美职校的军事演习,盛赞“集美师生的战术动作规范、水平高,其军事素质胜过一般的部队,可以与正规军校媲美……”
4.开展救亡募捐
“9·20”轰炸之后,集美师生多次发起为抗日前线募捐活动,除了常年的“一日一分钱”募捐活动之外,师生们还开展“义卖周”活动,拓印 “济南惨案”中殉国的民族英雄、“中华抗日第一烈士”、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蔡公时先生在大田赤岩寺题壁的爱国诗词进行募捐义卖;与大田各界人民一起捐建纪念抗日英烈的赤岩“蔡公亭”和“大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借以弘扬民族精神。
1940年11月,集美师生开展了“为抗日少吃一口饭”活动,自发将“每天干稀搭配”伙食标准改成“每周六中午一餐干饭”,将节约下的伙食费用于购买“集美号”驱逐战机。
《大田民报》民国32年4月20日载:集美学校全体员生献金60余万元,汇由旅渝校友陈国庆献中央购机杀敌……经 前报,悉该校得国民政府文官处函:以奉蒋主席谕:“该校员生献机救国忠义可嘉,特谕嘉勉……”
5.投身救亡宣传
集美职校组织了歌咏队、合唱团,师生们把抗日救亡的歌曲从校内唱到校外,从城里唱到农村,既砥砺了自己,又激励了人民。师生们时时处处开展抗日宣传。师生们三五成群,利用圩日上街宣传和下乡走村串户,宣讲团结对外、抗日救亡的道理和战场形势,坚定民众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的信念。
《福建民报》文章《义卖在大田》称颂:“自集美职校迁移至此转移风光,焕然一新,尤其对于抗战工作不遗余力,更能与当地民众联成一片。今日大田有如此者,职校有力焉!”

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集美职校教育学生,秉承陈嘉庚 “养成德性,裨益社会”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家可以牺牲,是非不可不分”的要求,十分重视师生的思想教育,在当年《大田集美职校学生导师制》的章程中,学校就把“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善美的人格、坚韧的毅力、严谨的学风,养成‘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校风”列为育人宗旨,从导师的选任、配置、职责、待遇都做了明确的规范,如:校长任总导师,下有组级导师、班级主任导师;选任条件为“人格高尚,堪称师表,能胜任训导职责”;9条职责对总导师、级组导师、班级导师分别有具体的要求;导师的待遇优厚:工作量减三分之一,薪金加一级……这些“德育为首”的规章制度至今还闪烁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光辉。
借助周会、“总理纪念周”活动和每天的升旗仪式,学校运用唱校歌、温校训、讲述校主业绩、颂扬抗敌英烈、请地方官员和社会贤达讲演等形式开展爱国爱校和青年使命教育。陈村牧校董、叶维奏等师长更是经常给师生们讲述学校创办历史,解读“诚毅”校训,介绍校主陈嘉庚爱国爱民、倾心兴教的事迹和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讲述“只有抗日,才能救亡”的道理,解读抗战形势,揭露日寇暴行,宣传团结抗战、共赴国难、抗战必胜、振兴民族和教育兴国的道理,激励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严明守纪、追求科学、发奋读书、报效国家。
大田集美职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道德情操到行为规范,对师生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到抗敌救国,小至集队时间、内务整理、着装规范、用餐礼仪,可谓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学校常抓不懈,养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了纪律严明的校风。
三、身为表率的为师风范
陈村牧先生治校,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他天天佩戴着镌刻 “以身作则”字样的教师校徽,带领老师们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清晨出操,校董最早到场;深夜查铺,校长最后归宿。每天上课,老师提前到位;空袭疏散,师长走在最后。救亡宣传,抗日募捐,老师处处是学生的榜样。老师严谨治学,激励着学生刻苦攻读。“陈老师千里走单骑”、“俞老师只身弃船从教”、“新婚教师捐婚仪”、“集美老师认养侨生”、“众教师自发减薪养校”……这些折射着集美教师“位卑不敢忘国忧”、“以天下为己任”精神光辉的无数美谈,至今还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传扬,不仅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事例,也是大田县中小学教师和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四、严谨治校的办学追求
八年抗战内迁,八载颠沛流离。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山村,环境的落差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集美教师在校主精神的激励下,忠于职守。在生活上,他们视苦为甘,清贫守道;在工作中,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集美学生纪律严明,学风浓郁。当年集美职校严格的规章制度,至今尚有不少学校无法企及,如《学生寝室规则》、《膳厅规则》、《着装规则》、《战时应急演练规则》等。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被誉为“中国抗战时期唯一的航海学校”和“世界唯一的远离海岸线的航海学校”,尽管许多教学实习条件不具备,然而我们只要认真品读一下当年留下的《大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海童子军章程》,看一看《塔兜潭高台跳水》的历史照片,再联系当年“船舶云夜瞬间观星定位”、“水银模拟海面六分仪观测天体”等实践教学情节,就会知道为什么深山里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难以想象地培育出一大批杰出航海人才……
五、五湖四海的团结精神
集美职校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既有厦门随迁的,也有海外招聘的,还有大田本地的;集美职校生源广泛:有全国各地的,还有南洋华侨子弟;集美职校办学环境特殊:校园没有围墙,三校交错相处,学民混杂而居……可是播迁首尾八年,办学条件如此艰苦,物质生活如此匮乏,校内校外却能常年和谐相处,从无发生一起冲突,这是大田“尊师重教”民风和集美“诚以待人”校风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共同创造的历史奇迹。
六、人才至上的用人机制
一是广纳贤才。大田集美职校注重“良师兴校”,唯贤是举。学校不仅注重吸纳本省优秀人才,还千方百计地从省外、从海外、从省政府科研机构招聘贤才:能聘则聘,聘不成则“借”……为了招聘教师,陈嘉庚、陈村牧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美谈不胜枚举。唯此,集美职校的旗下,才有了一流的师资。
二是善待教师。工作上,用人不疑,充分信任。生活上,体贴入微,关怀备至。集美教师的待遇,高于公立学校。战时物价上涨,陈村牧及时制订了《战时救济教职员膳食及津贴生活费暂行办法》,用发放大米抵充物价压力,从优待师。教师服务届满10年、15年、20年、25年、30年,学校组织师生为其隆重举办庆祝活动。
七、回报民众的感恩行为
集美职校播迁大田、移驻玉田,获得民众的热忱支持,也尽己所能进行了回报:修葺校舍民房、宗祠,整修校区道路,疏浚沟渠,植树种花、美化绿化环境;开展科普宣传,普及卫生常识,帮乡亲们防疫治病;引领科技兴农,首开大田淡水养殖、西瓜种植等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组织师生为乡亲们帮工、扶贫;创办了玉田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学校即集美职校附属国民学校,扶持大田地方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大田籍专业人才;复员时为大田留下自建的校舍和部分师资,向城区各校捐赠财产。
八、报效社会的价值取向
1940年11月,陈嘉庚先生率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劳各战区抗日将士,特地辗转大田,看望集美职校师生,其在大田两场著名的抗日演讲《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不仅教育了集美学子,也教育了无数的大田青年。当年聆听过嘉庚先生演讲的青年学子,无论是即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疆场的热血男儿,还是战后奉召前往金台参加接收和复兴建设的集美师生,或是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浴血奋战和辛勤奉献的青年学子,都牢记嘉庚先生“希望你们努力地读书,好好做人,将来成才之后能好好地报效国家和民族”的教诲和师长们的嘱托,献身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事业,他们——无愧于嘉庚先生的弟子,没有辜负抗战时期烽火校园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