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母校与雪龙号的校友们在一起
◎李祥军
“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负责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科考码头启航,开始其第30次南极之行。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首次环南极航行任务,将执行30项科学考察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执行此次航行任务的船员队伍中,第二船长赵炎平,三副张旭德,三管轮程皝、李文明,电机员何金海(“雪龙”号科考船上实行双船员配备,即同一个岗位配备两名同级船员)等5位高级船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集美航海校友。
2013年圣诞节前夕,“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南极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维多利亚地区执行航行任务,当时海面风平浪静。然而,一则遇险信号改变了“雪龙”号的计划。12月25日6时,“雪龙”号先后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的电话、电传和俄罗斯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来的紧急求救信号。该艘载有74人的科考船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在征求国家海洋局意见后,“雪龙”号履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迅速向南调整航向,以15节最大航速直奔遇险的俄罗斯考察船海域。12月28日,“雪龙”号经过全力破冰航行,抵达被困船6.1海里处受阻。周围海域几乎全部被海冰覆盖,冰厚达3至4米,且有冰脊,远超“雪龙”号破冰能力。由于一直吹东南风,浮冰范围不断扩大,且浮冰不断堆压密集,冰层越来越厚、越来越硬。此时,“雪龙”号想撤离浮冰区至安全的清水区,但发现已经无法撤离了。2014年1月2日下午,天气转晴。“雪龙”号与俄罗斯受困船、澳大利亚“极光”船沟通联系后,决定将被困人员进行转移。随后,“雪龙”号上“雪鹰12”直升机共飞行6个架次,成功将俄船上的全部52名乘客运往澳大利亚“极光”号破冰船上。然而,此时“雪龙”号也已被完全困住。在洋流的作用下,巨大的冰川和大块浮冰把“雪龙”号团团围住,令它不能动弹。
“雪龙”号施救他船后遇险受困南极!随着这一消息在中央电视媒体新闻节目中的播出,借助微信、手机短信和QQ空间等信息平台的传播,全国上下迅速得知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成功完成援救他国考察船后不幸被困南极冰区的消息。尤其是在得知执行航行任务的船员队伍中有5名集美航海校友后,集美大学师生的心纠了起来,无不为船上全体成员的安危担心。5日,集美大学致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向“雪龙”号全体成员表达敬意和慰问,送上全校师生的祝福。信中写道,“雪龙”号科考船与我校有特殊感情,那里不仅有我校校友,而且“雪龙”号更是承载着集美大学航海人对海洋的热爱与骄傲,寄托着航海学院师生对挑战极限、探索自然奥秘,在广褒海洋中奉献才干的热切向往。“雪龙”号在这次执行科考任务中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救人的高尚情怀,体现了人类航海中的互助精神,是集美大学师生学习的榜样。学校表示,希望通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转达集美大学全体师生对正奋战在南极的“雪龙”号全体成员、对集美大学校友,表示最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为“雪龙”号早日脱困、胜利归来送上衷心祝福。
集美大学与雪龙号之前的情缘要从一块石头说起。今天,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行政办公楼前的花圃中,矗立着一块特殊的石头,它便是南极石。这是一块至少有5亿岁、重达两吨多的石头,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赠送给集美大学的礼物。2003年2月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将它从中国南极中山站拉斯曼丘陵采集下来,采集地点距集美10965公里。将这块南极石作为礼物赠送给集美大学,是当时刚执行完南极航行任务、雪龙号船长、十六大代表袁绍宏等集美航海校友的一个大胆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极地中心领导的支持。在众多校友和集美大学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块南极石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生根。这个故事还被集美大学的学生们写成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剧,《船长的礼物》,并在学校的多个重大庆典活动上演出,还获得了福建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优秀作品的称号。以袁绍宏为代表的,徐宁、赵炎平、张旭德等等一大批曾经和正在“雪龙”号上执行航行任务的集美航海校友群体,与南极石一道,就像一个螺母和一个螺栓,将“雪龙”号和集美大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作为这段缘分的注脚,将集美大学的校旗带上南极,几乎成为了每一个批次执行航行任务的“雪龙”号上集美航海校友的共同习惯,“集美大学”这面红底黄字的校旗,伴随着“雪龙”号的足迹,一次次在南极大陆和北极上空招展、飘扬。此外,集美大学的邵哲平、李国定、周建文、赵强、俞文胜、杨东纯、刘世杰等老师还亲身担任过“雪龙”号的船员,执行极地航行任务。刘静雯教授还参加了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
2014年1月7日凌晨1时,“雪龙”号所在区域风向转变为西/西北风,这是破冰的有利条件!“雪龙”号动车开始破冰。前进,倒车、前进,倒车,相同的动作不断重复,船一次又一次地与浮冰顽强斗争。6时30分,“雪龙”号动车继续破冰,随着风力增加,最大达到5级左右,浮冰开始松散,船及周围浮冰和船头方向的小冰山随着风力作用整体向东漂移。5米、10米、20米……随着“雪龙”号的前进,伴随着船头碾压浮冰时发出的咯咯声,碎成小块的浮冰向船体两边散开,“雪龙”号在茫茫的浮冰区艰难前行。北京时间17时20分,“雪龙”号用尽全身力量,再次向前方一大块坚冰猛冲上去。就在那一瞬间,船头冰面突然裂开一条水道。深黑色的海水,在两侧洁白的浮冰映衬下,仿佛一道闪电,正好从船头一直延伸到远方,直指清水区。驾驶台上的船员和科技工作者们都被这神奇的戏剧性场面惊得目瞪口呆。好久,驾驶台才响起一片欢呼声。“雪龙”号船长冷静地指挥船只,迅速从这条形似闪电的水道内破冰突进,不到半小时便顺利抵达清水区。经过不懈努力,“雪龙”号终于在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顺利突破密集重冰区包围,进入较松散冰区航行。
“雪龙”号成功脱困!消息再一次迅速传播开来。得知这一消息的老师和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兴奋地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向更多的人发散出去,生怕还有人不知道这个令人欣喜、振奋的消息。
2014年2月9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这也标志着“雪龙”号第30次南极之行的最重要的任务已成功完成。2月14日,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西方的浪漫节日情人节,这一天,原本应该是阖家团圆、情人相聚的日子,然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雪龙”号上的全体成员却无法与家人和朋友团聚。2月12日,“雪龙”号船员在南极地区海域投放了“爱情漂流瓶”。刚刚在上周喜得千金的第二船长赵炎平说:“分娩、坐月子是女人一生中最脆弱的重要时刻,我不能陪伴在她(妻子黄月琴)的身边,不能在第一时间见到我们的小宝贝,是人生的遗憾。”在漂流瓶里,赵炎平写下了心声:老婆你辛苦了,我永远爱你!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三副张旭德的爱情故事则是船上的一段佳话。在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女队员邢洁登上了“雪龙”号。张旭德与这位踏实、能干、聪明的姑娘一见如故,两人有说不完的话。在考察圆满结束的时候,张旭德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在雪龙船上,我们两人经常一起在晚上吹着海风,看夜空中的星星,一起看绚丽的极光,许下爱情诺言,憧憬美好未来,甚至梦想着今后能到南极来拍婚纱照。” “我在纯净的南极收获的这份纯洁爱情,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期限,我愿爱她一万年!”是他在漂流瓶中写下的爱情承诺。
祝福你,“雪龙”号!
祝福你,曾经和正在“雪龙”号上辛勤工作的集美航海校友们!母校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