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对学村的爱和忧

◎曾晓兰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喜欢在美丽的学村漫步。任心底的柔情氲氲,任笔底的文字流淌。龙舟池畔的垂柳,在晚风的吹拂中摇曳生姿。池水悠悠,将百年学村轻轻倒映,携一把时光里的往事,哼一首古老的闽南歌谣,轻轻地把学村的印象描画。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但是却有幸因为上大学的缘故来到了厦门,并因此和集美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就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之时说过的那样,这个美丽的如诗一般的学村,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所以,仅仅是一眼,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它。

我爱它每一个清晨,渔船的号子吹响的时候,我的读书声,和着海鸥的鸣叫,海浪的拍击,奏成一支美丽的交响乐;我爱它,每一个朝阳升起的早晨,学村校园悠扬的钟声响起,随着微风,在古老的大街小巷穿梭,于是,学村的孩子们,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跑去上学,透过学校教学楼明净的窗台,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们,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己的青春,耳畔或远或近地传来的,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我也爱它,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学村的敬贤公园里,三三两两地坐着的是社区的老人们。他们或围坐在一起下象棋,或煮一壶清茶细细地品尝。或自己组织一个乐队即兴演唱,有的拉二胡,有的拉手风琴,有的弹吉他,有的则一展自己的歌喉。在这儿坐上那么一会儿,绿荫中细心地倾听那些古老的歌谣,听老人们的歌唱,感受岁月的静好,有那么的一瞬间,我会失神,呆呆地不肯离去。我也认识一些爱唱歌的老人,可惜闽南话学得不是很好,所以没有办法和他们很好地交流,但是他们慈祥的笑容,还有他们为了让我听懂,努力地想用带有方言口音的闽南语向我解释的情形,还是让我感动。他们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里,喜欢美丽的集美,因为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是年长还是年轻,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因为音乐,他们的心都能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还爱它,每一个黄昏,夕阳的斜晖中,那些满载归来的渔船,那些渔民们古铜色的脸上憨厚的笑容。晚霞像是也很喜欢这里,想要和学村的古老的砖砌的红色建筑比美,所以迟迟不肯散去,红色的光芒将学村照耀得异常温馨、美好。但是,晚霞怎么能够比得过学村那经典的一片红呢!那是嘉庚先生倾尽一生的心血兴办的校舍啊!西式的屋身,中式的屋顶,中西完美结合。人们戏称为“穿西装戴斗笠”。屋顶的瓦,是嘉庚先生经过精心改良后的瓦,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嘉庚瓦”。这种瓦,不仅耐用,而且抗击风雨的能力极高,不会被风刮走。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学村的大街小巷,最常见的就是那经典的一抹红了,庄重而质朴,将古老学村的历史底蕴深深地勾画。热情的闽南人会亲切地和你打招呼,沿街各色的闽南小吃更是让我流连往返。我常常看到这个想吃,看到那个又想吃,结果,一个学期下来,体重蹭蹭蹭就上去了。当然,他们的坦率与真诚让你感动。

百年学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丽的,诗意般的美好,充满人文与历史的底蕴,充满生活的气息。

但是,学村给我的印象又是忧愁的。因为太美好,所以忧愁。害怕这美好会离我而去。害怕人们会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破坏了这份美好。所以,我就像一个多愁的诗人,每天的每天,站在浔江口畔,对着翻涌的海水沉思。而我的身后,是鳌园高大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还有陈嘉庚先生的陵寝。

去年,我到福南堂看过歌仔戏演出,很感兴趣。后来,加入了他们的兴趣小组。在和老师聊天的时候,老师对当下很多闽南人不喜欢闽南戏曲表示担忧。他还告诉我说,近几年,不仅漳州和泉州,厦门也一样,很多孩子出生后不说闽南话,只说普通话。想来观看和传承闽南戏曲衣钵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很难过。闽南话是闽南人的根,如果连根都不爱,如果让从根出发的文化慢慢遗失,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和惋惜的事啊。尽管老一辈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补救,但是不可否认,现在能说一口地道的闽南话的人在减少。这也让我忧愁。因为太爱,所以愁绪更深。

夜深了,我从龙舟池畔漫步回来,拉开案头的小台灯,提笔在稿纸上,写下我对百年学村的印象:有深深浅浅的爱,也有细细密密的忧愁。

学村的夜晚,在星星的陪伴下,渐渐地进入梦乡。

(作者:集美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