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遗失在历史里的小渔村

◎叶淑琼

集美的天,不再像儿时记忆里那般的蔚蓝。集美,似乎像那片失去色泽的天空那样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柏油路踩不出陈旧的美感,心情反倒随之变得沉闷。绕过繁杂的石鼓路,从财院的一侧晃悠进巷子里,才算是寻得朴质生活的感觉。

大社,是记忆里厦门最老的模样。石板路、红瓦房、木板门上生锈的锁,走进大社,仿佛闯入一卷长长的历史画卷。离今天越来越远,却离历史越来越近,说的便是这里。大社,久居于闹市之中,那个生养着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的小渔村,似乎已随着老者的离开回归最初的质朴。

朋友曾说,这辈子不管去了哪里最爱的还是那个小小的渔村。不知缘由,或许很难理解这份信誓旦旦从何而来。他说,除了那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里还有着最温暖的人情。

午后的巷子里,院落的门前摆着小板凳,中年妇女倚着墙,摆弄着手中的刺绣,脸上带着平淡的神情,闲话家常。又是海蛎盛产的时节,人们在门前支起小木桌,四人各坐一方,双手剖着海蛎,这景象处处可见。我从这里走过,偶尔会带着好奇心,而后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她们,她们会抬起头报以浅浅的微笑,然后低头继续手中的活。她们的生活似乎是一种简单的环绕,那种幸福感平凡得真切。

大社戏台的一侧是个小菜市场,面积不大,有着齐全的蔬菜、肉类、水果。卖菜的、买菜的,是那种邻居的熟络,充满家人味道的闽南语问候。店家会为熟客留下新鲜的食材,买家也总是放心地接过付钱,那是在岁月沉淀后的默契。

稀疏平常的生活琐碎,在今天成为了朋友内心深处惦念的那份感动。村落的亲和感,随着时光的流逝在这儿反而像是陈年酒窖里的发酵,愈发香醇沉厚。沉溺于此,如同卸下生活包袱的彻底放纵。

大学是社会的缩小版,时间久了,烦躁的心情也随之袭来。大社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魅力,它用一种强大的包容力将那种烦躁的不安一点点地吞噬。安静的村落,在空气里是那股天然的淳朴,在瞬间会将你的灵魂从浑浊的身体里抽离而出。我喜欢在大社狭长的巷子里穿梭,不知道路的尽头是哪里,像是在漫长的踪迹里探索未知的可能。偶尔会遇见和蔼的老奶奶,坐在她家院子前的台阶上讲她说不知哪个年代的故事,笑起来满脸是堆满褶皱的幸福感。偶尔会路过摆满鞋子的鞋店,窗前的老板和熟人聊天,家里的小生意只求做得自己开心。还有那个在夜晚暮色下闪着微弱灯光的小裁缝店,听说手艺人的缝补手艺可是一流......似乎,每一次行走,邂逅的都是一段故事。

朋友说,你还要走哦,因为大社的故事很多。

我问,会不会在我邂逅全部之前,它就随着时间消失呢?他摇摇头。

朋友的心里或许希望着这个小渔村会变得更好,谁又希望自己的爷爷奶奶守着那窗户飘摇的古厝呢?但又是那样不舍,害怕它会就此失去它原有的光泽与韵味。

大社的前世今生是随着时间在变的,或许它在看似越来越靠近历史的路上,却也不得不朝着某种方向迁徙。我们难免会用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认为这是保留这个小渔村最好的方式,而那真的如此么?我们也没有答案。

风会停,日会落,遗失在历史里的小渔村会走向哪里?

(作者:集美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