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为何而来

◎林越屏

听着广播,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看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树林后泛起……在美国密歇根州西木学区工作的那一年,我和美国房东吉恩的许多工作日都以如此方式开启,每天的新闻都结束于“Now you are updated.”,字面意思是“你被提升了”,意即“新闻播报完了”。这使我和吉恩永不落跑于当天的大事小事。某天新闻里播报的是某地的一位女士赢得一注乐透大奖具体奖金多少多少,听到那个庞大数额时吉恩惊呼了一声:“我的天,要是能落到我头上,工作我马上不干了!”听得此言我无法克制地“噗呲”笑出了声,两人相视乐不可支……

吉恩兴致上来了:“去上个好的厨师培训班,然后全美各地飞来飞去看球赛。”这些倒没超出我的预想,但她接下来冒出的这句就超出我的料想了,“等我真的中了大奖,我就把你和你的一家全弄到美国来,给你们买一栋大房子。”虽然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过毕竟流露发自内心的善意,于是我笑着配合情节发展,“哈,这可花掉好大一块了。”我还沉浸在玩笑中,吉恩却突然有点正容了,她冒出一句:“就算你工作合同结束、签证到期,你不想走的话也可以在美国呆着不走,进入这个国家很难,但是如果你想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人要刻意阻挠你,反正在美国的非法移民多了去了。”

这话听着别扭,所以我收敛了笑容回答:“亲爱的,我肯定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情。”不过我突然有点好奇:“你大约知道非法移民的总数吗?”她偏偏头,“不是特别清楚,据说有一千多万。”我一向知道数目不小,但是听到这个数字还是有点惊叹:“哦,美国人口差不多在三亿上下,这占不小的比例了。”吉恩又恢复了她常有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是啊,这是个伟大的国家,谁不想来?”

“你怎么看非法移民?”我很想知道吉恩的态度。

“我不在乎,许多也不是坏人。”她耸了耸肩,语气中略微带点漠然,“在我们住的镇上,那些我们常去的餐厅里就有许多侍者便是非法移民,他们来自南美、东欧、亚洲等地……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国家生活不下去了。”吉恩突然之间就打开了话闸,“美国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机会,这毕竟是个富有的国家,你知道我只是个普通教师,可当有一天我读到一个统计数据,我的收入(吉恩的税前收入约为年薪七万美元)能排进世界人均水平的前百分十,我真是吃惊极了,这意味着我习以为常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不可企及的!”吉恩又把话题饶了回去,“所以我理解人们渴望留在这里,很多人来这里也就是本本分分地希望找份工作生存下去。”

“只是为了生存吗?”我在心里轻声问自己。

……

学区有位从东欧移民到美国的同事,初来美国时怀揣数百美元,留学期间在餐馆洗刷过盘子,给富人修剪过草坪,开过长途汽车,住宿过四面漏风的破屋……与中国老一辈留学生经历如出一辙。在社区大学获得学位谋得中学教职后,感于自己初来时无钱、无车、无朋友,后来靠个人勤奋,顽强生存下来,又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通过囤积房产发了小财。上述经历使得他满心热望将自己的奋斗故事与后来者分享。于是他去密歇根大学的网页上发帖找到了一些中国小留学生,期望通过介绍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成就了“美国梦”的现身说法,让这些初来乍到者感受到人情温暖,也得到一些实质意义上的指点。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美国生存指南”,准备以此做个讲座介绍有关如何获得社会安全,如何适应美国文化,如何找到一份兼职,如何在美国生存下去等等话题……结果让东欧先生大跌眼镜的是,在他理解中本应对此免费讲座趋之若鹜的中国留学生并不买单,他在网上发出的讲座邀请帖回应者寥寥,即便那些最终造访他讲座的孩子对他满腔热枕的介绍也是反应冷淡,他于是向我发出疑问也顺带诉苦。我思索片刻,翻出前不久麻省理工论坛上“清华老留”和“北美小留”的论战热帖道与他听。

在该论战帖中“老留”痛斥“小留”“在美国的学业和生活消耗的是你父母在国内的血汗。”更直指小留“若是离开了家庭的资助没法在美国多活一天”。“小留”倒是干脆承认“花了家里几十万来这里上学”所以心理也有压力,也努力打工贴补生活,但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挖苦“老留”,“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别扣扣嗖嗖地拿出优惠券了。”……

于是我安慰东欧先生,切不要认为自己的热心打了水漂,“小留们”在中国国内被冠名“八十后”、“九十后”,乃成长于改革开放政策后的一代人。与上一辈“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的老留学生不同,他们中多数来自中国新兴的大中城市,从小家境殷实,起点高视野开阔,其中更有为数不少的富二代、官二代,在美求学的经济来源根本不愁,他们来此的关注点并不是打工吃苦再慢慢熬出头。以东欧先生接触到的一个孩子为例,他父兄经营的家族生意遍布全球,不止眼前无忧,连日后就业也可以“高枕”,东欧先生推己及人设立的讲座内容在此处没有卖场并不奇怪。因为他展示的无非是一个抓住机遇脱贫的例子。如果赴美只是为了脱贫,那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群体的人口脱贫,父母一代都给干完的事儿,又何须“小留们”千里迢迢赴美“寻梦”。听完我的一番解释,东欧先生若有所思地自嘲说:“难怪我觉得他们当时看我的表情好像在看着一个火星来客。”“不,你是热心的地球公民,只是时代变更了,你不太了解你想要提供帮助的对象。”

……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早晨,雪花飘落得后车看不清前车的轮廓,我和吉恩在高速公路上艰难行进,新闻是美国现任副总统拜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片段,以及他在演讲中因为涉及中国的言论引发中国留学生公开要求拜登总统道歉的后续事件。我们俩对视一眼,吉恩扯扯嘴角:“哈,大嘴惹麻烦了。”

下班回家后我详细阅读了来龙去脉,拜登在演讲中鼓励即将踏入职场的宾大应届毕业生们以自信迎接一个不断被高科技和新现象提升的社会,也以自身所学所思来提升他们身处的时代。在三两句涉及中国的谈话中,他肯定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同时也安慰美国学生不必以中国为惧,中国自有中国的问题。听众席上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因此向他发出了抗议信:“经历了四年的寒窗苦读,四年远离家乡的春节,和四年吃着国外无滋无味的食物,我们终于等到了毕业的这一天!您作为一个毕业典礼的致辞人,应该来恭喜我们的毕业,却跑来说我们国家很烂,不管你说的是真是假,你觉得我们会作何感想?”抗议信的原文是用英文写的,网络上参与评述事件的人不在少数,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评论是他人的,理解却是自己的。

初来乍到时,我并不能跟上这以“如簧的飞舌”叙述的最新播报,但在日复一日的“提升”中我终于“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可以跟上吉恩的评论,与她交换认识。而在不知不觉中同时被“提升”的是我对造访异乡的自我认识,正是经历过这些“无滋无味”的食物;“远离家乡”的春节;形单影只时的冷清;被非母语的栅栏无形隔离时的无奈;让我们“提升”了对家国的深深眷恋。

此刻我也能够更清晰地回答当我第一天出现在美国校长的办公室里,他问我的问题:“你在大学工作为什么愿意来一所中学上班?你想要从这里获得什么?”

赴美前在北京时和项目主办方之一的美国大学理事会官员的见面会上,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轻易忍受离开熟悉的环境去挑战未知,你们能够有勇气前去一处新地方,已经是一种勇者的精神,我向你们致敬!”如同一笔一笔为一张白纸涂抹上丰富的色彩,将自己放逐在异文化土壤中的这些挣扎,最大限度“提升”了我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我在国内的教学对象是外国成年留学生,若不是此番去过美国中学工作,我无法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提升”他们的成长背景,以一个“提升”过的自己更为自信地站上讲台。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如纽约、伦敦这般的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30%,而北京和上海目前只是10%左右,随着市场日趋全球化,外籍人口比例将呈不断增长趋势,日渐壮大的来华留学生群体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我们将以自身被“提升”过的视野,为他们召唤出一个持续“提升”的中国社会。

(作者是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赴美执教,著有《汉办教师的美国》一书,本文是其中一章的节选,文章敏锐地提出了留学除了传统的求财、求知之外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