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一年一次年会 年年感触不同(外两章)

◎王严铭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举行年会的日子。一大早,就有几位校友来到上海市复兴东路701弄2号楼1501室的校友会会所,为年会做准备。他们烧开水,整理内务,采购水果、瓜子、糖果,迎接校友们的到来。

2000年,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入驻这191平方米的会所,此后,许多校友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母校的老师和学生来上海公干或旅游,都有人到会所看看,有的干脆就住在会所。他们白天去公干、旅游,或会友,夜晚就在会所过夜。只要愿意自己动手,还可以在会所炒菜、煮东西吃。会所是因陋就简装修起来的,虽然简陋点,但地点很好,正处上海市中心,百米之内就是上海市著名的“城隍庙”。站在会所的北阳台上,黄浦江的行船笛声可闻,舰船清晰可见;有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屹立在江对岸的陆家嘴。改革开放以来,陆家嘴高楼林立,已经成了上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亚洲第二、全国第一的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地上建筑121层,很快就要竣工了。与此高楼并肩的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高492米;还有最先建成的金茂大厦,高421米。这三座高楼屹立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南侧,四角鼎力,很是壮观。

会所的布置富有强烈的集美气息。大厅正墙的中央悬挂着陈嘉庚先生的肖像,两侧是集美学校校训“诚”和“毅”二字。校训左右两边,挂着两幅国画:一幅为“集天下之美,育航海英才”;一幅为“鼓浪屿”的美境。都是一位老校友的夫人的作品。校友走进会所,第一眼就可以见到校主陈嘉庚先生可亲可敬的笑容,看到陈嘉庚先生和胞弟陈敬贤手订的校训,看到鹭岛和浔江畔的风光,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如同回到了母校校园之中,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

2000年以来,上海校友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只有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因观光的人太多,没有举行年会。这是上海市社团办要求的,也是广大上海校友(登记在册的有3000余人)所盼望的。今年的年会和往年一样,特邀嘉宾中有集美校友总会的代表。任镜波理事长亲自带队,成员有《集美校友》主编陈经华教授和副主编钟国平老师,还有一位集美学校委员会的代表陈雪红老师。他们和往年一样住在会所,不住宾馆。任镜波理事长说,住会所有家的感觉!集美学校委员会代表陈雪红是第一次进驻会所。她说:住在这里,感觉太美了!

每次赴会,总会的来人都从集美带来上百册最新一期的《集美校友》,送给大会,让与会的校友们阅读。在上海至少有100多位校友得到总会免费赠送的一年6期的《集美校友》期刊。他们从内心感谢总会提供的这份礼物,让他们保持和母校的联系,让他们及时了解集美学村内外发生的一切。今年,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和陈嘉庚纪念馆还给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赠送了一帧嘉庚先生最新版本的油画肖像,和一块红木雕刻的“诚毅”牌匾。

参加今年接待工作的有一位叫苗建花的校友,她是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后考进上海海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今年毕业。她自愿到本会所当义工,接待前来住“家”的贵宾。

今年年会,任镜波理事长在发言时说:今天,我是陪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位领导来的。他们是杨琳院长和党委汤忠民副书记。他们是第一次应邀前来参加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年会的。1958年前水产和航海就是一家,即“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创办较早的职业学校。1958年水产和航海分开办学,一所叫“集美水产学校”,一所叫“集美航海学校”。之后各自走过一段坎坷的路,最后发展成今日的模样。这段亲情是难以割断的,还将会发扬光大。会前,杨院长和汤副书记见到了早期毕业在上海工作的20多位水产校友。彼此相见,格外亲切。

一年一次年会,年年感触不同。今年,别有一番滋味。

 

王教授参加我们的聚会

2014年4月26日,是我们在沪“老三届”校友的活动日。正巧,集美航海学院退休教授王君儒老师和夫人宋惠婷老师携其女儿、小外孙到上海,住在我们校友会会所。王君儒老师十分关心上海校友会,十几年前,一到上海出差,就常来校友会住宿,尽管他因公差可以住四星、五星级饭店,但他总感到住校友会会所就像在家那样,很温馨,还可以和校友们见面,很亲切。于是,我们邀请他和夫人参加我们26日的活动,他满口答应。为此,他把小姨子邀请他们吃午饭的时间改到第二天晚上。

这天,来了16位“老三届”的校友,还有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秘书长何斌校友。何斌校友在校时,听过王老师的课,师生情深,特地赶来拜访师长。出席聚会的还有前秘书长周天赐,前执行副理事长陈国平等。欢声笑语在会所客厅回荡!

校友中陈运震是烹调高手。本月19日他为本会理事会的午餐备了两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餐。我怕他负担太重,没请他“出山”,由我自告奋勇担起烹饪的任务。我煮了两电饭锅的卷心菜饭,保证大家吃饱,再请陈厚鞭去采购一些熟菜——烤鸭、炸豆皮等。我炒了几盘热菜:红烧肉、煮蚕豆、炒荷兰豆、煮小豌豆、炒鲜菇、炒菠菜,还有一锅小肠汤。虽然上桌的都是一些家常菜,但大家吃得很开心。

目前,集美航海59、60、61届在上海的校友有40多人,虽然都是70多岁的人,但多数人身体都挺硬朗。有人提出一个建议:每月到校友会会所聚会一次,同学见见面、叙叙旧,谈谈我国的航运事业和我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建议得到响应,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有校友觉得每月聚会一次太少,陈厚鞭校友提议每月活动两次,得到其他校友的支持,于是每月11日和26日就成了校友来会所聚会的时间,午餐实行AA制,由热心人操办。活动已延续了8年之久。后来,64、65届的校友也跟着来了,他们的活动时间是每月18日。

下榻校友会所的母校领导、老师和外地的校友,恰逢其时,经常有人参加他们的聚会。

 

参观“雪龙号”

2014年4月29日,我有幸参加上海集美中学校友会秘书长叶安达组织的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及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协会专家组成的参观组,到“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参观。

我早就有参观“雪龙号”的愿望,苦于没有机会。今天赐良机,感到十分高兴。据说这次参观是“雪龙号”前船长、现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校友亲自安排的。因为他要开会,没时间接待我们,特指派办公室王主任陪伴我们。

王主任领我们参观“极地科普室”。参观结束后,我们驱车前往外高桥极地研究中心专用码头。整洁的水泥码头旁,停靠着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巨大的橘红色船体显得格外壮丽,美观!同行的专家们感叹地说道:“哇,多美啊!”

王硕仁政委在舷梯迎接我们。王主任为我们办了登船手续。我们每人都把临时通行证挂在颈子上。王政委是大连海事大学电力工程系毕业,在船上工作了几年之后,改任专职政委。那时已十二点,王政委带我们到二楼的船员餐厅用餐。此时,进来一位很精神的人,经政委介绍,我们知道他就是本船船长王建忠。看上去,他的年龄和政委差不多,40岁左右,也是大连海事大学毕业。今年第30航次南极考察,就是这两位船上最高领导,带领全船同志,抢救被厚冰所困的俄罗斯科考人员50多人。在本航次返航途中经澳大利亚时又接到我国政府指示,奔赴南印度洋搜救“MH370”马来西亚失联飞机。“雪龙”号是第一艘抵达的救助船。据政委介绍,后面到来的救助船,把“雪龙”号作为救助指挥船。回上海后,由船长、政委带队上北京,接受副总理张高丽的接见。

从驾驶台出来后,王政委带领我们参观船员房间和会议室。然后,我们下到主甲板。驾驶台后有两台可以吊25吨的起重机。左右舷各有两艘密封式救生艇,每艘可载36人。专家们为雪龙号船上的先进设施感叹不已。

国家的强大,要有为航运事业和深蓝海军打头阵的科考船,我国正向这方面发展。据极地中心介绍,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极地科考船已经获得批准,正在立项设计和建造中。“雪龙”号自1999年首航北极航线已经有15年经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开辟北极航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去年中远公司的货船已经实现首航。此航线的开发为我国驶往欧洲的航程比过苏伊士运河缩短了四分之一。我国将成为海洋大国,强大的科考船不可缺,特别是极地的考察船。